探花 [tàn huā]
1. 明清两代称科举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三名的人。
英[number three on imperial examination;]
探花 引证解释
⒈ 看花。
引唐 皮日休 《春雨》诗:“野客正閒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宋 陆游 《初春探花有作》诗:“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⒉ 犹采花。喻寻求女子的爱情。
引明 陆采 《怀香记·掾房订约》:“前日 春英 到寓所来説,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会。我想潭府深沉,难展探花之手。”
⒊ 宋 以后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本于 唐 的探花使。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引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伺候上御 文德殿 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国语词典
探花 [tàn huā]
⒈ 科举时代殿试一甲第三名。
引《红楼梦·第二回》:「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
⒉ 看花。
引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春雨即事次韵〉:「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探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甲释义:⒈一副铠甲。出土 秦 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⒉借指一兵一卒。《战国策·秦策三》:“为 秦 战胜攻取者七十餘城,南亡 鄢郢、汉中,禽 马服 之军,不亡一甲。”《新五代史·唐臣传·周德威》:“其一甲直数十千,擒之适足为吾资,无徒望而爱之,当勉以往取之。”《元史·余阙传》:“羣盗四面蚁集,外无一甲之援。”⒊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唐 时进士不分甲。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 元 明 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
- 2.
三甲释义:⒈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宋 王安石《追伤河中使君修撰陆公》诗之三:“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参见“三壬”。⒉自 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续通典·选举三》:“明 代取士规制与 元 略同……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人,赐进士、同进士出身。”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
- 3.
三鼎甲释义:科举时代殿试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世称“三鼎甲”。
- 4.
名第释义:⒈高第。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三:“﹝ 刘軻 ﹞后乃精於儒学,而肄文章,因策名第,歷任史馆。”⒉科举考试中式的名次。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叶适《<覆瓿集>序》:“或谓 子长 负絶世笔墨,而区区名第乃不与常人比,故多怒讥,诚然哉?”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榜眼》:“第二第三又皆谓之榜眼,至探花则以年少者为之,不论名第。”
- 5.
头甲释义: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分甲之制,始于 宋 太平天囯 八年,当时头甲有数人,至 元 明,头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当初 安忱 取中头甲,被言官论他是先朝宰相 安惇 之弟,係党人子孙,不可以魁多士。”参见“一甲”。
- 6.
开坊释义:指 明 清 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升为詹事府春坊官。后亦指翰林初任官的升迁。《儒林外史》第十二回:“鲁大老爷 开坊,升了侍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原来那位 山西 抚臺,自从探花及第之后,一帆风顺的,开坊外放,你想谁人不奉承他。”清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补缺难於登天,开坊类乎超海,不过设法虚縻之,以戢其异心。”
- 7.
探花使释义:⒈亦称“探花郎”。唐 时称进士及第后 杏园 初宴时采折名花的人,常以同榜中最年少的进士二人为之。北宋 因之。唐 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 杏园 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宋 魏泰《东轩笔录》卷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⒉鸟名。即桐花凤。元 伊世珍《嫏嬛记》卷中:“桐花凤小於玄鸟,春暮来集桐花,一名‘收香倒掛’,又名‘探花使’。”明 杨慎《桐花凤画扇》:“李之仪 有《阮郎
- 8.
探花宴释义:亦称“探花筵”。科举时代称进士及第后的 杏园 初宴。唐 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 杏园 初宴,谓之探花宴。”金 元好问《探花词》之三:“六十人中数少年,风流谁占探花筵。”参见“探花使”。
- 9.
探花筵释义:见“探花宴”。
- 10.
探花郎释义:见“探花使”。
- 11.
殿试释义:中国古代科举 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对贡士的考试。自唐武则天时开始施行。录取后称进 士。明清时发榜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人数不定。
- 12.
潘安释义:晋 潘岳。 岳 字 安仁,故省称“潘安”。潘安 貌美,故诗文中常用作美男子的代称。唐 元稹《赋得九月尽》:“潘安 过今夕,休咏赋中愁。”明 高濂《玉簪记·重效》:“国士 潘安,贤门 孟光,芳姿玉立珪璋。”《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到了那个探花,説甚么 潘安 般貌,子建 般才。”《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难道真个嫌我丑陋……一定要选个 陈平、潘安 不成?”《新华文摘》1982年第2期:“多半因为吃了我应分的母奶,他才长成这般 宋玉 之容、潘安 之貌呢。”
- 13.
状元筹释义:一种赌具。用牙或骨、竹为筹,最大者为状元,为六十四注;其次为榜眼、探花,各三十二注;最小为秀才,只一注;用六骰卜彩,视所掷筹的得失,局毕计筹,以所得多少分胜负。参阅 清 金学诗《牧猪闲话》。
- 14.
留馆释义:清 制,进士之中在一甲里一二三名的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在二甲、三甲里的,再应朝考,成绩优者到翰林院学习三年,称“庶吉士”。学习期满,举行“散馆”考试,优等的授翰林院正式官职,原为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为三甲进士授检讨,称为“留馆”。未留馆的,可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乡试三场,会试三场;取中之后,还要復试,又是殿试、朝考、留馆。诸君都是过来人,那一层门槛可以越得过。”参阅《清会典事例·翰林院·散馆》。
- 15.
鳌甲释义:犹鼎甲。 状元、榜眼、探花的合称。
- 16.
鼇甲释义:犹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合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壬辰会元》:“二 林 皆 福建 之 福州 人,二 吴 皆 直隶 之 苏州 人,同姓、同郡、同单名,前则同入鼇甲,后则同拜郎署。”
- 17.
鼎元释义:科举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明 沉德符《敝帚轩剩语·师弟相得》:“弱侯(焦循)与 宣城 沉少林 懋学 同乡榜,同计偕。途次梦骑牛头入京城,回顾则 焦 尾其后,因自负必得鼎元,而戏谓 焦 且迟吾十二年。”清 袁枚《新齐谐·秀民册》:“荆 生平以鼎元自负,首请鼎甲册,遍閲无名。”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本朝 陕西 人得鼎元,自公始。”
- 18.
鼎甲释义:⒈指豪族大姓。唐 薛廷珪《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氏不离 滎阳,有冈头 卢,泽底 李,士门 崔,家为鼎甲。”⒉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苏轼《答李方叔书》之二:“秋试时,不审已从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须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博士犹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