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治地 治地的意思
zhì

治地

简体治地
繁体
拼音zhì dì
注音ㄓˋ ㄉ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ì,(1) 管理,处理。【组词】:治理。治家。治丧。治标。治本。治国安邦。自治。统治(a.管理;b.分配)。(2) 整理。【组词】:治河。治水。(3) 惩办。【组词】:治罪。处(chǔ)治。(4) 医疗。【组词】:治病。治疗。医治。(5) 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组词】:治蝗。治蚜虫。(6) 从事研究。【组词】:治学。治史。(7) 安定。【组词】:治世。治安(社会的秩序)。天下大治。(8) 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组词】:府治。治所。(9) 姓。

dì de,(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例句】: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组词】:地质。地壳。(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组词】:陆地。地下。(4) 地球表面的土壤。【组词】: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组词】:地区。此地。(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组词】:地板。地毯。(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组词】:地点。目的地。(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组词】:易地以处。(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组词】:见地。境地。心地。(10) 底子。【组词】:质地。 ◎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组词】:慢慢地走。

基本含义

指治理一片土地或地区,使其安定有序。

治地的意思

治地 [zhì dì]

1. 谓管理土地的赋税。

治地 引证解释

⒈ 谓管理土地的赋税。

《孟子·滕文公上》:“龙子 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
赵岐 注:“言治土地之赋无善於助者也。”


治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义利之辨释义: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孔子重义轻利,反对不讲道德而获得富贵,把义利两者分离。韩非则注重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利害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基本上占据着统治地位。
    • 2.
      人上释义:众人之上。旧指最高统治地位。《新五代史·梁书·博王朱友文传》:“又下詔曰:‘朕艰难创业,踰三十年。託于人上,忽焉六载。’”唐 吴兢《贞观政要·公平》:“为人上者,可不勉乎?”
    • 3.
      仡佬族释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4万(1990年)。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兼通汉语和当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语。建有贵州省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自治地方。
    • 4.
      侗族释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51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交界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1949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建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各级自治地方。
    • 5.
      儿皇帝释义:五代时,石敬瑭 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受封为帝,自称儿皇帝。 后来泛指依靠外力取得并维持统治地位的投降卖国分子。
    • 6.
      勤王释义:⒈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援救:勤王之师。⒉为王朝尽力。
    • 7.
      卫道释义:卫护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卫道士。 卫道者。
    • 8.
      受命于天释义:古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宣扬“君权神受”论,说他们作帝王是顺从天意,接受天命。
    • 9.
      哈尼族释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人口125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两岸的山区。有本民族语言,部分通汉语文,1949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建有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各级自治地方。
    • 10.
      回族释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人口861万(1990年)。分布在全国各地,使用汉语文。多信奉伊斯兰教。建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各级自治地方。
    • 11.
      国家释义:⒈一个国家政权所领有的区域: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⒉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对被统治阶级施用暴力的机器。由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 12.
      土家族释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573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建有湘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各级自治地方。
    • 13.
      地理位置释义:地球上某一地理事物与外在的某些其他的事物的空间关系。确定位置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方向和距离。具有相对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可分为数理地理位置(如经纬度),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如邻国),经济地理位置(如与周围地区的原材料供应、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联系)。
    • 14.
      壮族释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人口1 556万(1990年),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在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有本民族语言,兼通汉语文,1949年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各级自治地方。
    • 15.
      复位释义:⒈脱位的骨关节回复到原来的部位。⒉失去统治地位的君主重新掌权。
    • 16.
      天主教释义:也叫罗马公教、加特力教。基督宗教的一派。中世纪时在西欧占统治地位。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后,丧失了对一些国家的影响,被称为旧教。
    • 17.
      宗法制释义:中国古代维系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朝逐渐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天子的庶子有的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其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有的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庶子分封为士。卿大夫、士的大宗、小宗关系与上同。这种制度确定了各级贵族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财产的分配,目的在于巩固奴隶制统治秩序。后演变为封建宗法制,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
    • 18.
      封建主义释义:指封建的 社会制度。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把占有的土地出租给农民,迫使农民缴地租,纳贡税,服劳役,遭 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地主 阶级思想,它以维护封建剥削和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特征。
    • 19.
      封建制度释义: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农民(或农奴)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一般认为 中国 于 春秋 战国 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
    • 20.
      工业化释义: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取得统治地位的发展过程。

治地(zhid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治地是什么意思 治地读音 怎么读 治地,拼音是zhì dì,治地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治地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