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杀 [gù shā]
1. 故意杀害(区别于‘误杀’)。
故杀 引证解释
⒈ 法律用语。谓故意杀害。与“误杀”相对。
引唐 白居易 《论姚文秀打杀妻状》:“据刑部及大理寺所断,准律非因鬭争,无事而杀者,名为故杀。”
《元史·刑法志四》:“诸故杀无罪子孙以诬赖仇人者,以故杀常人论。”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既杀公公,总是个凌迟!你又何必坐成个故杀呢?”
国语词典
故杀 [gù shā]
⒈ 法律上指故意杀人。
例如:「虽然他辩称是自卫,但经过现场研判,法官仍判定他犯故杀之罪。」
故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杀释义:⒈凶神。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三折:“今日他出门之时……又犯着金神七杀上路,又犯着太岁,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殭身死了也。”明 王锜《寓圃杂记》卷上:“﹝ 李 某﹞有子登 景泰 二年进士,立进士坊。阴阳家以为动七杀之地,其家连死五人。”⒉人命案件的七种情况。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总论》:“人命有真有假,真者不离乎七杀:曰劫杀,曰谋杀,曰故杀,曰鬭殴杀,曰误杀,曰戏杀,曰过失杀。”
- 2.
卿衮释义:指公卿一类高官。明 沉德符《野获编·士人·徐文长》:“﹝ 徐文长 ﹞疑其继室有外遇,无故杀之,论死,繫狱者数年,亦赖 张阳和 及诸卿衮力得出。”
- 3.
原免释义:赦免。 《北齐书·文宣帝纪》:“己亥,以皇太子初入东宫,赦畿内及 并州 死罪已下,餘州死降,徒流已下一皆原免。”宋 孔平仲《续世说·德行》:“崔行师 治 青州 逆狱,惟坐魁首十餘人,餘皆原免。”《元典章·圣政·霈恩宥》:“自 大德 元年二月二十七日以前,除谋杀袓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谋故杀人,但犯强盗不在原免,其餘一切罪犯,已未发觉者,并从释放。”
- 4.
子姓释义:⒈泛指子孙、后辈。 《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郑玄 注:“子姓,谓众子孙也。”《新唐书·吕才传》:“法曰:‘官爵富贵,葬可致也;年寿脩促,子姓蕃衍,葬可招也。’”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有 易安室 者,父祖皆出 韩公 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清 赵翼《五十初度》诗:“家风岂敢夸 颜 柳,或可垂为子姓规。”章炳麟《五朝法律索隐》:“準此,是 汉 魏 旧法:谋杀、故杀、贼杀诸科,官未能理者,听其子姓復仇。”⒉谓子辈;子女。《史记·魏其武安侯
- 5.
平善释义:⒈平安,安康。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宋云 远在絶域,因瞩此芳景,归怀之思,独軫中肠,遂发旧疹,缠绵经月,得婆罗门呪,然后平善。”宋 范仲淹《与中舍书》:“近得运使 李同年 书,知彼平善。”《红楼梦》第一一八回:“我身子平善,不必掛念。”⒉平和善良。《元典章·刑部四·故杀》:“近据来申 潘壬 一打死 刘仁可 事,看详椆木夹槌,即係堪以害人器仗,非平善之家所有物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此处人情大不平善,孤孀难以过度。”
- 6.
幽冤释义:⒈深冤。唐 崔湜《景龙二年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诗:“天道何期平,幽冤终见明。”前蜀 杜光庭《马尚书醮词》:“故杀误伤,虑构幽冤之咎。”⒉指蒙受深冤的人。《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今减常膳十日,以谢幽冤。”
- 7.
梧丘之魂释义:《晏子春秋·杂下三》:“景公 畋于梧丘。夜犹早,公姑坐睡。而瞢有五丈夫北面韦庐,称无罪焉。公觉,召 晏子 而告其所瞢。公曰:‘我其尝杀不辜,诛无罪邪?’晏子 对曰:‘昔者先君 灵公 畋,有五丈夫罟而骇兽,故杀之,断其头而葬之。命曰五丈夫之丘,此其地邪?’”后遂以“梧丘之魂”指冤魂。
- 8.
误杀释义:主观上无杀人意图,因失误而伤人致死(区别于“故杀”)。
- 9.
隐戮释义:谓借故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