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 [wǔ dǒu mǐ]
1. 指五斗米道。《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后用以指微薄的官俸。
五斗米 引证解释
⒈ 指五斗米道。
引清 龚自珍 《非五行传》:“王莽 不闻 张角、张鲁 、五斗米、三里雾。”
⒉ 亦省作“五斗”。
引《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 二年,解印去县。”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诗:“初辞五斗米,唯奉一囊钱。”
宋 王安石 《寄丁中允》诗:“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入官未免于五斗,探学徒窥于数仞。”
清 唐孙华 《同年沉昭嗣明府谈杭州西谿之胜》诗:“辞官归养母,耻折五斗腰。”
国语词典
五斗米 [wǔ dǒu mǐ]
⒈ 语出比喻微薄的俸禄。
引《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唐·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诗:「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
宋·范成大〈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怀哉千金躯,博此五斗米。」
五斗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张释义:⒈指 汉 末五斗米道的三个首领 张陵、张衡、张鲁。三人之名见《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或谓指 张陵、张鲁、张角。宋 马永易《实宾录》卷三:“后汉 顺帝 时,张陵 客游 蜀 土,敛租税米,谋为乱阶,时被蛇吞。其后 陵 孙 张鲁 行其祖术,后於 汉中 自称师君。祸乱方起,为 曹公 所灭。又 中平 元年,鉅鹿 张角 自称黄天部师,有三十六将,皆着黄巾,众至十万,何进 将兵灭之。珠林号为三 张。”⒉西晋 文学家 张载 与弟 张协、张亢 的合称。《晋书·张亢传》:“亢 字 季阳,才藻不逮二昆,亦有属缀,又解音乐伎术
- 2.
不为五斗米折腰释义: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 主要是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 ·品格高尚的人。
- 3.
为五斗米折腰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
- 4.
二十四治释义: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 四川 省内。首治为 阳平 治。诸治由 张道陵 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
- 5.
五斗释义:⒈见“五斗米”。⒉即五星。
- 6.
五斗折腰释义: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行礼。为微薄的俸禄而对上级卑躬屈膝。
- 7.
五斗米释义:⒈指五斗米道。清 龚自珍《非五行传》:“王莽 不闻 张角、张鲁、五斗米、三里雾。”⒉《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 二年,解印去县。”后用以指微薄的官俸。唐 韩翃《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诗:“初辞五斗米,唯奉一囊钱。”宋 王安石《寄丁中允》诗:“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亦省作“五斗”。宋 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入官未免于五斗,探学徒窥于数仞。”清 唐孙华《同年沉昭嗣明府谈杭州西谿之胜》诗:“辞官归养母,耻折五斗腰。”
- 8.
五斗米师释义:推行五斗米道的传道师。
- 9.
五斗米道释义:也叫天师道。 道教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一派(即正一道)。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
- 10.
元亮释义:晋 诗人 陶潜 字 元亮,曾任 彭泽 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 后常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
- 11.
天师道释义:即“五斗米道”
- 12.
归去来释义:⒈辞赋篇名。晋 陶潜 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 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 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⒉回去。唐 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 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 不敢敌,相呼归去来。”⒊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 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
- 13.
彭泽米释义:《晋书·隐逸传·陶潜》载 陶潜 为 彭泽 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遂解印去县。后因以“彭泽米”指微薄的官俸。
- 14.
折腰释义:⒈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⒉爱慕;倾倒: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15.
折腰五斗释义:折腰:弯腰。五斗:五斗米。为五斗米而弯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
- 16.
折腰吏释义:晋 陶潜 为 彭泽县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因以“折腰吏”泛称地方低级官吏。
- 17.
折腰禄释义: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遂以“折腰禄”指下级官吏的微薄薪俸。
- 18.
正一释义:⒈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南朝 齐 顾欢《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唐 卢照邻《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南唐 谭峭《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⒉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
- 19.
米巫释义:指五斗米道道师。 五斗米道以符箓为术,有如巫觋,故称。
- 20.
米贼释义:旧时对五斗米道的贬称。
五斗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张释义:⒈指 汉 末五斗米道的三个首领 张陵、张衡、张鲁。三人之名见《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或谓指 张陵、张鲁、张角。宋 马永易《实宾录》卷三:“后汉 顺帝 时,张陵 客游 蜀 土,敛租税米,谋为乱阶,时被蛇吞。其后 陵 孙 张鲁 行其祖术,后於 汉中 自称师君。祸乱方起,为 曹公 所灭。又 中平 元年,鉅鹿 张角 自称黄天部师,有三十六将,皆着黄巾,众至十万,何进 将兵灭之。珠林号为三 张。”⒉西晋 文学家 张载 与弟 张协、张亢 的合称。《晋书·张亢传》:“亢 字 季阳,才藻不逮二昆,亦有属缀,又解音乐伎术
- 2.
不为五斗米折腰释义: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 主要是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 ·品格高尚的人。
- 3.
为五斗米折腰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
- 4.
二十四治释义: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 四川 省内。首治为 阳平 治。诸治由 张道陵 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
- 5.
五斗释义:⒈见“五斗米”。⒉即五星。
- 6.
五斗折腰释义: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行礼。为微薄的俸禄而对上级卑躬屈膝。
- 7.
五斗米释义:⒈指五斗米道。清 龚自珍《非五行传》:“王莽 不闻 张角、张鲁、五斗米、三里雾。”⒉《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 二年,解印去县。”后用以指微薄的官俸。唐 韩翃《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诗:“初辞五斗米,唯奉一囊钱。”宋 王安石《寄丁中允》诗:“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亦省作“五斗”。宋 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入官未免于五斗,探学徒窥于数仞。”清 唐孙华《同年沉昭嗣明府谈杭州西谿之胜》诗:“辞官归养母,耻折五斗腰。”
- 8.
五斗米师释义:推行五斗米道的传道师。
- 9.
五斗米道释义:也叫天师道。 道教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一派(即正一道)。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
- 10.
元亮释义:晋 诗人 陶潜 字 元亮,曾任 彭泽 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 后常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
- 11.
天师道释义:即“五斗米道”
- 12.
归去来释义:⒈辞赋篇名。晋 陶潜 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 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 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⒉回去。唐 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 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 不敢敌,相呼归去来。”⒊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 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
- 13.
彭泽米释义:《晋书·隐逸传·陶潜》载 陶潜 为 彭泽 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遂解印去县。后因以“彭泽米”指微薄的官俸。
- 14.
折腰释义:⒈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⒉爱慕;倾倒: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15.
折腰五斗释义:折腰:弯腰。五斗:五斗米。为五斗米而弯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
- 16.
折腰吏释义:晋 陶潜 为 彭泽县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因以“折腰吏”泛称地方低级官吏。
- 17.
折腰禄释义: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遂以“折腰禄”指下级官吏的微薄薪俸。
- 18.
正一释义:⒈纯真之一。道家认为“一”为世界万物之本,永恒不变。南朝 齐 顾欢《夷夏论》:“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唐 卢照邻《病梨树赋》:“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 维摩詰。”南唐 谭峭《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⒉道教的一派。原为五斗米道,为 东汉 张陵 所创。传说 太上老君 亲授 张陵《太平洞极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张陵 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 张陵 被尊为“天师
- 19.
米巫释义:指五斗米道道师。 五斗米道以符箓为术,有如巫觋,故称。
- 20.
米贼释义:旧时对五斗米道的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