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隐 [yōu yǐn]
1. 隐晦;隐蔽。
2. 指隐蔽之处。
3. 隐居;潜藏。
5. 指隐居未仕的人。
幽隐 引证解释
⒈ 隐晦;隐蔽。
引《荀子·非十二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説,闭约而无解。”
汉 蔡邕 《述行赋》:“想 宓妃 之灵光兮,神幽隐以潜翳。”
叶圣陶 《一个青年》:“这一回必须吐出细微幽隐的心情,如实表达,不稍移易。”
⒉ 指隐蔽之处。
引《韩非子·六反》:“夫陈轻货於幽隐,虽 曾 史 可疑也;悬百金於市,虽大盗不取也。”
⒊ 隐居;潜藏。
引汉 严忌 《哀时命》:“寧幽隐以远祸兮,孰侵辱之可为。”
《礼记·表记》“君子隐而显” 唐 孔颖达 疏:“君子身虽幽隐,而道德潜通,声名显著,故云隐而显也。”
⒋ 指隐居未仕的人。
引《后汉书·郎顗传》:“改元更始,招求幽隐,举方正,徵有道,博采异谋,开不讳之路。”
《明史·于谦传》:“且 亨 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於公议得乎?”
幽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僻隐释义:谓冷僻幽隐而不易见。
- 2.
六微释义:⒈指臣下六种微妙幽隐之事。⒉古代研究人体病变原理的术语。
- 3.
冤刑释义:⒈冤枉受刑的人。《汉书·循吏传·黄霸》:“夫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⒉指冤案。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五:“岂十九年之睿断,有八百件之冤刑。”
- 4.
回隐释义:⒈回避,隐藏。 《南史·颜延之传》:“延之 性既褊激,兼有酒过,肆意直言,曾无回隐。”《后汉书·任隗传》:“﹝ 隗 ﹞独与司徒 袁安 同心毕力,持重处正,鯁言直议,无所回隐。”宋 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夫既自比於古之任者矣,乃欲睠顾回隐,以市於世,其可乎?”⒉迂远幽隐。唐 柳宗元《愚溪对》:“今汝之託也,远王都三千餘里,侧僻迴隐。”
- 5.
奥僻释义:⒈幽隐偏僻。⒉古奥冷僻。
- 6.
寂昧释义:幽隐深奥。
- 7.
幽人释义:⒈幽隐之人;隐士。⒉指幽居之士。
- 8.
幽隐释义:⒈隐晦;隐蔽。《荀子·非十二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説,闭约而无解。”汉 蔡邕《述行赋》:“想 宓妃 之灵光兮,神幽隐以潜翳。”叶圣陶《一个青年》:“这一回必须吐出细微幽隐的心情,如实表达,不稍移易。”⒉指隐蔽之处。《韩非子·六反》:“夫陈轻货於幽隐,虽 曾 史 可疑也;悬百金於市,虽大盗不取也。”⒊隐居;潜藏。汉 严忌《哀时命》:“寧幽隐以远祸兮,孰侵辱之可为。”《礼记·表记》“君子隐而显”唐 孔颖达 疏:“君子身虽幽隐,而道德潜通,声名显著,故云隐而显也。”⒋指隐居未仕的人。《后汉书·郎顗传
- 9.
微昧释义:幽隐;不明;模糊不清。
- 10.
微暧释义:幽隐。
- 11.
托幽释义:谓寄身于深邃幽隐之境。
- 12.
抉擿释义:⒈抉择;择取。唐 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吾闻淫畋渔者谓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状乎?”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徧閲旧史,旁采小説,简牘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愿云<四客政论>》:“莽莽亡国史中,抉擿探索,多有可资后世之寻味者。”⒉挑剔;揭发。《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元年》:“尚书郎 乐安 廉昭 以才能得幸,好抉擿羣臣细过以求媚於上。”胡三省 注:“抉,一决翻,挑也;擿,他歷翻,发动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惠卿 方其
- 13.
探赜钩深释义:探索幽隐,求取深意。
- 14.
杳昧释义:深幽隐晦。
- 15.
民物释义:⒈泛指人民、万物。汉 蔡邕《陈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图於丹青。”宋 张孝祥《与明守赵敷文书》:“执事以慈惠之师,有来作牧,布宣德意,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清史稿·世祖纪二》:“朕亲政以来,夙夜兢业,每期光昭祖德,蚤底治平,克当天心,以康民物。”⒉民众的财物。《后汉书·翟酺传》:“帑藏单尽,民物彫伤。”《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天作淫雨,冀州 水出,漂没民物。”⒊犹民情、风俗。《宋书·武帝纪下》:“古之王者,巡狩省方,躬览民物,搜扬幽隐,拯灾卹患。”宋 苏舜钦《先公墓志铭》:“既省政,恶民
- 16.
洗髓释义:道教谓修道者洗去凡髓,换成仙骨。 亦比喻彻底改变思想、习性。旧题 汉 郭宪《洞冥记》卷一:“吾却食吞气已九千餘岁,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岁一反骨洗髓,二千岁一刻骨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宋 苏轼《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妄心不復九回肠,至道终当三洗髓。”
- 17.
洞瞩释义:明察。 《明史·谭纶王崇古等传赞》:“书疏往復,洞瞩机要。”傅尃《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明达乎事情,周知乎物类,洞瞩乎幽隐,而旁通乎民志。”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洞瞩幽隐,评隲文明。弗与妄惑者同其是非。”
- 18.
物类释义:⒈万物,各类的物。《荀子·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列子·周穆王》:“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於天地,应於物类。”傅尃《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盖以明达乎事情,周知乎物类,洞瞩乎幽隐,而旁通乎民志。”⒉物的同类,同类。汉 东方朔《七谏·谬谏》:“音声之相和兮,物类之相感也。”王逸 注:“言鸟兽相呼,云龙相感,无不应其类而从其耦也。”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十:“郊 常池上弹蕤宾调,忽闻芰荷间有物跳跃出岸,乃方响一片。有知者识是蕤宾铁也。指拨精玅,致律吕相应,物类相感耳。”清 黄景仁《啼乌仁》:“明知无益
- 19.
玄纁释义:⒈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书·禹贡》:“厥篚玄纁璣组。”《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使大史 固 归 国子 之元,寘之新篋,褽之以玄纁,加组带焉。”杨伯峻 注:“此谓以红黑色与浅红色之帛作垫。”⒉后世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后汉书·隐逸传·韩康》:“桓帝 乃备玄纁之礼,以安车聘之。”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举措》:“玄纁以聘幽隐。”唐 陈陶《经徐穉墓》诗:“凤皇屡降玄纁礼,琼石终藏烈火诗。”宋 王禹偁《酬种放征君》诗:“玄纁与丹詔,恩礼诚非薄。”清 方文《送刘孔安北上》诗:“主圣相且贤,玄纁降茅茨。”
- 20.
玄遯释义:犹幽隐,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