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声 [yǔ shēng]
1. 说话的声音。
英[language;]
语声 引证解释
⒈ 说话的声音。
引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寂然半晌,语声不可辨。”
语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于越释义:⒈古族名。分布在今 浙江省 境内。《大戴礼记·劝学》:“于越 戎貉 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汉书·货殖传》:“辟犹 戎 翟 之与 于越 不相入矣。”颜师古 注:“孟康 曰:‘于越,南方 越 名也。’于,发语声也。戎蛮之语则然。于越 犹 句吴 耳。”祝廉先《文选六臣注订譌》:“于越 为百越之一种,在今 浙江。如 江西 为 扬越,福建 为 闽越,广东 为 南越,安南 为 骆越 之类。”⒉指其所居之地。唐 独孤及《题思禅寺上方》诗:“眇眇 于越 路,茫茫香草青。”一说即 吴 越。《淮南子·原
- 2.
伊嚘释义:象声词。人语声。
- 3.
倩语释义:指女子娇好的语声。
- 4.
去声释义:汉语声调的一种。普通话去声是全降调,以符号“`”表示。如大(dà)、庆(qìng)。
- 5.
叫叫释义:⒈远声。 《汉书·扬雄传下》:“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颜师古 注:“叫叫,远声也。”唐 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诗:“杳杳渔父吟,叫叫羈鸿哀。”一说,叫,通“噭”。黄侃《读<汉书><后汉书>札记》:“大语叫叫,叫读为噭。楚 谓小儿泣不止曰噭咷。此谓大语声反小也。”⒉喊叫;呼叫。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我这里高声的叫叫到五六回,哥哥你便开门,呆廝可便与哥哥支揖。”严复《原强》:“殷忧正所以啟圣明耳,何直为此叫叫也?”⒊方言。叫子。《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折一根芦苇,做
- 6.
呀呀释义:⒈张口貌。⒉高耸貌;陡峭貌。⒊象声词。形容笑声、哭声、鸟鸣声、小儿学语声等。
- 7.
呕呢释义:象声词。幼儿语声。
- 8.
呕唲释义:⒈象声词。 小儿语声。⒉象声词。鸟鸣声。
- 9.
呜囔释义:形容含糊的话语声。
- 10.
哑咿释义:小儿语声,借指小儿。
- 11.
哑哑释义:形容乌鸦的叫声、小儿的学语声等。
- 12.
唧唧咕咕释义:低语;低语声。
- 13.
唼唼释义:⒈象声词。水鸟或鱼的吃食声。⒉象声词。细语声。
- 14.
喓喐释义:形容语声含糊,不清晰。
- 15.
嗢咿释义:形容语声。多用于听不懂或听不清的言辞。
- 16.
嘁嘁释义:象声词。小语声或轻细的声音。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六章:“‘假如北洋兵乘胜追击,虽说 长江 天险,未见得不可以偷渡或强渡,打过 江 来怎么办?’正在 武昌 江边布防时候,廖湘芸 嘁嘁地向 季交恕 说。”《收获》1981年第6期:“﹝ 千代子 ﹞把嘴凑近 虎子 耳边,嘁嘁的说:‘叫我一声姐姐!’”老舍《二马》第四段四:“老马 先生把帽子戴上,嘁嘁的笑了一阵。”
- 17.
嘲啁释义:⒈戏谑,调笑。⒉形容语声细碎难辨。⒊鸟鸣声。
- 18.
囔囔突突释义:连续不断的低语声;唠唠叨叨。
- 19.
大附方释义:是一种药品,主治咽喉肿痛极盛,语声不出者,及喉痹毒气,咽门闭不能咽。
- 20.
夹杂释义:掺杂:脚步声和笑语声夹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