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告朔 告朔的意思
gàoshuò

告朔

简体告朔
繁体
拼音gào shuò
注音ㄍㄠˋ ㄕㄨㄛ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ào,(1) 说给别人,通知。【组词】:告谕。告知。告诫。告诉。报告。劝告。奔走相告。(2) 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组词】:告发。告状。控告。(3) 表明,请求。【组词】:告老。告急。自告奋勇。(4) 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组词】:告成。告竭(宣布某种东西用尽)。告罄(现指财物用尽或货物等售完)。公告。

shuò,(1) 农历每月初一。【组词】: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2) 始。【例句】:“皆从其朔”。(3) 北方。【组词】: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朔气。朔土。

基本含义

指明事情的真相或真实情况。

告朔的意思

告朔 [gào shuò]

1. 周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

2. 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

3. 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5. 见“告朔饩羊”。

告朔 引证解释

⒈ 周 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

《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
郑玄 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 郑司农 云:‘……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诸侯。’”
《穀梁传·文公十六年》:“天子告朔于诸侯。”
《大戴礼记·用兵》:“夏桀、商紂 羸暴於天下……不告朔於诸侯。”

⒉ 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

《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杜预 注:“经称‘告月’,传称‘告朔’,明‘告月’必以朔。”

⒊ 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明 阎尔梅 《观虎丘祭厉坛者》诗:“初冬黑畤具衣裳,告朔喧闐傀儡塲。”

⒋ 见“告朔餼羊”。


国语词典

告朔 [gào shuò]

⒈ 朔,每月初一日。告朔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天子在岁末时,将来年每月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拜受,藏于袓庙,每月朔日,以活羊祭告于庙,然后听政。

《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


告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听朔释义:古代帝王、诸侯于每月初一听朝治事前所行之礼。谓听治一月之政自此日告朔后始之。
    • 2.
      告月释义:指古代诸侯每月朔日行告庙听政之礼。又称“告朔”。《左传·文公五年》:“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杜预 注:“诸侯每月必告朔听政,因朝宗庙。”《公羊传·文公六年》:“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参见“告朔”。
    • 3.
      告朔释义:⒈周 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 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郑司农 云:‘……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诸侯。’”《穀梁传·文公十六年》:“天子告朔于诸侯。”《大戴礼记·用兵》:“夏桀、商紂 羸暴於天下……不告朔於诸侯。”⒉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杜预 注:“经称‘告月’,传称‘告朔’,明‘告月’必以朔。”⒊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明 阎尔梅《
    • 4.
      小仪释义:⒈礼仪细节。汉 蔡邕《明堂月令论》:“鲁文公 废告朔而朝,仲尼 书讥之。《经》曰:‘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刺舍大礼而徇小仪。”《南齐书·檀超传》:“曲碎小仪,无烦録。”⒉唐 代礼部主事的别称。唐 郑谷《寄同年礼部赵郎中》诗:“仙步徐徐整羽衣,小仪澄澹转中仪。”宋 计有功《唐诗记事·王涣》:“大顺 中…… 赵光胤 自补衮拜小仪。”明 王志坚《表异录》卷十二:“唐 人以礼部员外郎为中仪,主事为小仪。”
    • 5.
      常月释义:⒈指闰月以外的其他月份。《公羊传·文公六年》:“曷为不告朔?天无是月也,闰月矣。何以谓之天无是月?非常月也。”⒉固定的月份。《魏书·礼志一》:“岁一祭,具太牢,帝亲之,亦无常月。”《宋史·礼志四》:“季秋享帝,以先王配,则有常月而未有常日。”
    • 6.
      朔政释义:古代帝王每年季冬颁发来年的历日与政令,诸侯受而行之。《公羊传·文公六年》“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汉 何休 注:“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於太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比时,使有司先告朔,谨之至也。”参见“告朔”。
    • 7.
      朝享释义:⒈古代天子祭祀宗庙。《周礼·春官·司尊彝》:“凡四时之间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郑玄 注:“朝享,谓朝受政於庙。”贾公彦 疏:“朝享谓朝受政於庙者,谓天子告朔於明堂,因即朝享。朝享,即祭法谓之月祭。”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上亲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先 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饗’,末乃有事於南郊。”《清史稿·礼志五》:“又《周礼·大宗伯》:祫、禘、追享、朝享。解云:古者朝庙合祖而祭焉,故祫曰朝饗。”⒉犹朝拜;朝贡。《汉书·韦玄成传》:“威仪济济,朝享天子。”《
    • 8.
      朝庙释义:⒈祭奠于宗庙。《春秋·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杜预 注:“诸侯每月必告朔听政,因朝宗庙。”《后汉书·郑兴传》:“《春秋》书‘齐 小白 入 齐’,不称侯,未朝庙故也。”清 恽敬《顾命辨下》:“踰年即位必朝庙,朝庙必改元。”⒉指朝廷与宗庙。《东周列国志》第二三回:“桓公 乃命三国各具版筑……更为建立朝庙,添设庐舍。”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古者,《风》採之民间,《雅》《颂》歌之朝庙。”
    • 9.
      皮弁服释义:古代天子视朝、诸侯告朔所著之衣,以白缯为之。 也称“縞衣”。
    • 10.
      祢庙释义:父庙。或称考庙。《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异姓临於外,同姓临於宗朝。同宗於祖庙,同族於禰庙。”杜预 注:“父庙也。同族谓高祖以下。”《左传·襄公十三年》:“所以从先君於禰庙者。”杜预 注:“从先君代为禰庙。”孔颖达 疏:“《祭法》云,诸侯立五庙,曰: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此云禰庙,即彼考庙也……禰,近也。於诸庙,父最为近也。”《穀梁传·文公十六年》:“夏,五月。公四不视朔。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受乎禰庙。礼也。”范宁 注:“每月天子以朔政班于诸侯,诸侯受而纳之禰庙。”
    • 11.
      遗亡释义:⒈亦作“遗亾”。 遗落;散失。唐 张九龄《上封事书》:“臣以为始造簿书,以备用人之遗亾耳。”宋 王十朋《<潜涧严闍梨文集>序》:“平生製述甚多,旋已遗亡。”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序》:“聊辑见闻,以备遗亡耳。”⒉指遗失、散落的东西。《隋书·经籍志一》:“魏氏 代 汉,采掇遗亡,藏在祕书中、外三阁。”唐 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路无遗亡,器不雕伪。”宋 苏轼《论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夫子伤 周 道之残缺,而礼乐文章之坏也,故区区焉掇拾其遗亡,以为其全不可得而见矣。”清 陈芝光《南
    • 12.
      闰分释义:指农历一年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比所多馀的时日。《宋书·律历志中》:“周 室既衰,战国 横騖,告朔之羊,废而不绍,登臺之礼,灭而不遵。闰分乖次而不识,孟陬失纪而莫悟。”
    • 13.
      颁朔释义:古代帝王于每年季冬把来年的历日布告天下诸侯,谓之“颁朔”。语本《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 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宋 曾巩《谢熙宁十年历日表》:“故颁朔之旧章,为守邦之先务。”元 耶律楚材《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诗》之二:“顒观颁朔施仁政,竚待更元布德音。”
    • 14.
      饩羊释义:⒈古代用为祭品的羊。《论语·八佾》:“子贡 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赐 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朱熹 集注:“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餼,生牲也。”宋 陆佃《谢赐元祐七年历日表》:“凤鸟名官,餼羊视朔。”⒉比喻礼仪。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至 嘉靖 末年,张永明 左都御史,始正之,以至于今。惟此一事存餼羊云。”⒊比喻徒具之形式。清 赵翼《新春宴集草堂》诗之三:“儒餐野味无官鮓,翰苑虚名渐餼羊。”

告朔(gaosh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告朔是什么意思 告朔读音 怎么读 告朔,拼音是gào shuò,告朔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告朔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