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体察民情释义:了解民情:对“民情”的体察办法,就是要沉到基层去,深入群众生活中,与他们拉家常话,谈身边事,在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 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 2.
例监释义:监生名目之一。明 清 时,由援例捐纳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例监,亦称捐监。《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廕监;捐貲曰例监。”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七》。
- 3.
侵预释义:越职干预。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崇寧 初,亦詔诸路走马承受,止令奏报公事,不得侵预边事军政。”
- 4.
僞冒释义:假冒;冒充。 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六:“时 归明 人观察使 黄璘,措置 广西 边事,招徠 大理国 进奉。朝廷疑之,下本路帅臣究实。曾祖抗章言伪冒,忤 蔡京 意,乃落职宫祠。”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二节:“经检出的伪冒户籍,称为‘却籍’,要被罚充远戍。”
- 5.
兵钤释义:⒈指兵书;兵法。汉 刘向《列仙传·吕尚》:“﹝ 吕尚 ﹞钓於 磻溪,三年不得鱼……已而果得大鲤,有兵鈐於鱼腹中。”唐 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研几册府,金縢玉版之书;索隐兵鈐,玄女 黄公 之法。”唐 李德裕《论田牟请许党项仇复回鹘嗢没斯部落事状》:“臣等虽不习兵鈐,昧於边事,然酌其物理,情实可知。”⒉指兵权。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序:“﹝朕﹞卜战行师,揔兵鈐於四海。”宋 苏舜钦《京兆求罢表》:“制兵鈐者以多算为胜。”⒊宋 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 6.
凑泊释义:⒈亦作“凑拍”。 凝合;聚合。《景德传灯录·慧寂禅师》:“我今分明向汝説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登 玉龙,其阁跨瀑布上流,当两山峡口,乃西支与中支二大距凑拍处。”李大钊《Pan……ism之失败与Democracy之胜利》:“一九一四年世界战祸之勃发,与夫吾国近来政局之翻覆,虽原因多端,凑泊而成,未可以一概而论。”⒉凑合;拼凑。宋 陆游《跋吕成尗<和东坡尖义韵雪诗>》:“字字工妙,无牵强凑泊之病。”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为之
- 7.
包畜释义:包藏。宋 欧阳修《言西边事宜第一状》:“而 元昊,勇鷙桀黠之虏也,其包畜奸谋欲窥中原者累年矣。”宋 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二:“此山广以深,包畜万物兼。”
- 8.
变计释义:⒈应变之计。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不取也。”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四》:“边之患,非边能为患也,患在任边事者因循而不知变计,畏缩而不敢奋发。”⒉改变原来的打算。鲁迅《集外集·自传》:“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
- 9.
口敕释义:⒈亦作“口勅”。口宣诏敕。《南齐书·垣崇祖传》:“崇祖 去后,上復遣 荀伯玉 口敕,以边事受旨夜发,不得辞东宫。”唐 李绰《尚书故实》:“﹝ 河东公 ﹞镇 并州,上问有何事第言之。奏曰:‘臣有弟 嘉祐 远牧 方州,手足支离,常繫念虑。’上因口勑 张嘉祐 可 忻州 刺史。”⒉帝王口头的诏令。《北史·王劭传》:“劭 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録口敕。”唐 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六日》:“楼上时传口勅,特令放罪。”
- 10.
宁息释义:⒈谓安宁;平静。《史记·秦始皇本纪》:“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復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寧息,岂不难哉!”宋 范仲淹《陈乞邠州状》:“俟三二年间,边事寧息,攻守有备,儻圣恩未移,用臣未晚。”茅盾《子夜》十八:“午后天气很热,四小姐在房里就象火烧砖头上的蚯蚓似的没有片刻的宁息。”⒉安定休息。《汉书·哀帝纪》:“朕获保宗庙,不明不敏,宿夜忧劳,未皇寧息。”《晋书·宣帝纪》:“吾於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寧息。”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其徒苦行,昼夜精勤,不遑寧息。”
- 11.
岁考释义:⒈古代每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北史·楼宝传》:“时边事屡兴,人多流散,及 寳 至,稍安集之,残坏旧宅,皆命葺构,人归继路,岁考为天下最。”⒉明 代提学官和 清 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目今提学要到 台州 岁考,待官人考了优等,就出吉帖便是。”《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
- 12.
廉勇释义:⒈廉洁而果敢。 《逸周书·官人》:“人多隐其情饰其伪,以攻其名。有隐於仁贤者,有隐於智理者,有隐於文艺者,有隐於廉勇者,有隐於交友者。如此,不可不察也。”汉 王符《潜夫论·赞学》:“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儔也。”⒉犹进退。《北史·魏收传》:“子建 每曰:‘棊於廉勇之际,得之深矣。且吾未为时用,博弈可也。’及一临边事,凡经五年,未曾对局。”
- 13.
志大才疏释义:也说才疏志大。志向很大而能力很低。《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宋史·王安礼传》:“徐僖计议边事。安礼曰:‘僖志大才疏,必误国。’”
- 14.
振厉释义:⒈凌厉;迅猛。三国 魏 阮籍《东平赋》:“云电相干,长风振厉,萧条太原。”唐 牛僧孺《玄怪录·岑顺》:“俄然鼓角四起,声愈振厉。”清 周亮工《书影》卷七:“国势尊隆,兵威振厉。”⒉亦作“振励”。奋勉;振作。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精择一人之沉鷙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 荆 襄 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明 张居正《请谕戒边臣疏》:“亦以见皇上临御之初,留心边事,盖鼓舞振励之一机也。”清 吴敏树《与朱伯韩书》:“是以区区思自振励,将尽披其愚陋而求简择焉。”《“
- 15.
攻讨释义:攻击讨伐。《三国志·吴志·吕岱传》:“廖式 作乱…… 权 遣使追拜 岱 交州 牧,及遣诸将 唐咨 等骆驛相继,攻讨一年破之。”宋 苏辙《三论渠阳边事札子》:“欲遣间谍招诱,必用土人;欲行窥伺攻讨,必用土兵。”李大钊《废娼问题》:“凡是侮辱人权背反人道的制度风俗,我们都认作仇敌,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攻讨他。”
- 16.
暑月释义:夏月。约相当于农历六月前后小暑、大暑之时。《南齐书·州郡志下》:“汉 世 交州 刺史每暑月輒避处高,今 交 土调和,越 瘴独甚。”《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重茧衣裘”唐 孔颖达 疏:“暑月多衣,所以示疾。”明 张居正《论边事疏》:“暑月非虏骑狂逞之时,料无大事,请宽圣怀。”
- 17.
永图释义:长久之计;长久打算。 《书·太甲上》:“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孔 传:“言当以俭为德,思长世之谋。”南朝 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朕夤奉天命,恭惟永图。”《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 唐 郑处诲《刘瑑碑》:“尽以不生边事为永图,且守旧地为明理。”明 沉德符《野获编·河漕·贾鲁河改道》:“况挑筑于此,能不保横决于彼,何不别求利便,以为永图也。”
- 18.
禀畏释义:亦作“禀畏”。犹敬畏。宋 范仲淹《又上吕相公书》:“众皆望风禀畏,以济边事。”《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诸将 田神功 等不復稟畏,光弼 愧恨成疾。”
- 19.
纳粟释义:⒈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宋 程大昌《演繁露·纳粟拜爵》:“秦始皇 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 晁错 之所祖效,非 错 剏意也。”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纳”的古字。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卖爵》:“买官曰纳粟。”清 李渔《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云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⒉明 清 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
- 20.
终丧释义:谓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 《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 自 韶州 入见,求终丧,不许。”《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况(田况)不得已,乞归葬 阳翟,託边事求见,泣请终丧,帝惻然许之。帅臣得终丧自 况 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