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伏 [shè fú]
1. 预先安排埋伏。
例设伏歼敌。
英[waylay; lay an ambush;]
设伏 引证解释
⒈ 布设伏兵。
引《汉书·艺文志》:“自 春秋 至於 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宋 洪迈 《容斋五笔·李彦仙守陕》:“谍知之,设伏於诸谷。”
《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配属边防营的两个步兵排,天天夜间出去设伏。”
国语词典
设伏 [shè fú]
⒈ 设置伏兵。
引《汉书·卷三〇·艺文志》:「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设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备释义:严密戒备。《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大破 琼 等,皆斩之”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今 袁 氏輜重有万餘乘,在 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晋书·谢琰传》:“羣贼鋭进,人情震骇,咸以宜持重严备……分兵设伏以待之。”
- 2.
串瓦释义:出入瓦舍。 宋 元 时称妓院、茶楼、酒肆等场所为“瓦舍”。 元 周德清 《天净沙·嘲歌者茶茶》曲:“根窠生长灵芽,旗枪搠立烟花。不许 冯魁 串瓦,休抬高价。小舟来贩 茶茶 。” 明 沉璟 《义侠记·设伏》:“积祖富豪家,好酒又贪花。终日游坊并串瓦,帽儿整得光光乍。”
- 3.
博望烧屯释义:三国 时,刘备 依于 刘表,在 博望坡 与 夏侯惇 对敌,暗设伏兵,自烧屯伪遁,夏侯惇 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 诸葛亮 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后演为 诸葛亮 火攻 夏侯惇,如 元 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所写。
- 4.
奇正释义: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
- 5.
村坞释义:亦作“村隖”。 村庄。多指山村。北周 庾信《杏花》诗:“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唐 白居易《过郑处士》诗:“闻道移居村坞间,竹林多处独开关。”《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天祐 八年五月丁亥,周德威 史建瑭 帅三千骑致师於 柏乡,设伏於村坞间。”元 本 高明《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渡水登山多劳苦,到得这荒村隖。”隖,一本作“坞”。
- 6.
束首释义:犹俯首。 表示降服。《南齐书·周山图传》:“山图 设伏兵於水侧,击斩 凤 首,众百餘人束首降。”《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与其束首就擒,曷若以身许国。”
- 7.
激合释义:迅速集合。 《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臣愿激合勇义之士,设伏开关,出其不意,扫其营以报。”
- 8.
要险释义:⒈犹险要。汉 贾谊 《新书·匈奴》:“使者反,因於要险之所,多为凿开,众而延之,关吏卒使足以自守。”⒉指险要之地。《魏书·邢峦传》:“藉势乘威,经度 大剑 ,既克 南安 ,据彼要险。” 宋 陈亮 《酌古论·李靖》:“要险设伏而梟 冉肇 ,乘水傅垒而破 萧铣 。”
- 9.
设伏释义:布置伏兵:设伏擒敌。
- 10.
贼气释义:⒈反常之气;邪气。《管子·四时》:“是故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次,则贼气遫至;贼气遫至,则国多葘殃。”尹知章 注:“气反时则为贼害也。”《史记·龟策列传》:“寒暑不和,贼气相奸。同岁异节,其时使然。”明 徐祯稷《耻言》卷一:“家有大不祥,嗜言利者当之。利风中於家庭,贼气入矣;市道行於骨肉,残形成矣。”⒉贼人、反叛者的气焰。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二:“贼气方鋭,设伏于莫谷。”元 姚燧《大司农史公神道碑》:“射杀数人,贼气为隳,遂溃。”清 恽敬《书图钦宝事》:“图钦宝 諫不听,跪
- 11.
邀伏释义:设伏兵拦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