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 [wǔ chǐ]
1. 见“五尺之童”。俗称牵引畜牲的绳索。指床。
五尺 引证解释
⒈ 见“五尺之童”。
⒉ 俗称牵引畜牲的绳索。
引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江陵村侩》:“‘此我家大郎所自搓者五尺,安得在汝手?’五尺者,土人称挽畜产绳繂之名也。”
⒊ 指床。
引清 黄生 《义府·冥通记》:“‘一五尺安北壁,一方五尺安牕下。’--当时呼牀为五尺。”
五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步释义:⒈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 ⒉谓步伐一致。⒊指某一地步、境地或事务的某一段。⒋长度名。历代不一,如周以八尺为一步,秦以六尺为一步,后亦以五尺为一步。⒌中医运气学说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为“一步”。
- 2.
三騣释义:指骏马鬃毛经修剪而成的三辫式样。 唐 御马多以此为饰。唐 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騣高。”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东坡笔记》谓:‘李将军 思训 作《明皇摘瓜图》:嘉陵 山川,帝乘赤驃,起三騣……不知三騣谓何,今乃见 岑参 诗有《卫尚书赤驃马歌》云:赤髯胡雏金剪刀,平时剪出三騣高。乃知 唐 御马多剪治,而三騣其饰也。’”后以“三騣马”指御马。清 朱彝尊《癸亥除日侍宴乾清宫夜归赋》诗:“归鞍笑逐三騣马,守岁欢迎五尺童。”
- 3.
东篱释义:⒈晋 陶潜《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因以指种菊之处;菊圃。唐 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 柳永《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明 冯惟敏《南吕一枝花·送贾封君约庵来游上谷南还》套曲:“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緑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僕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⒉园圃名。宋 陆游《东篱记》:“放翁 告归之三年,闢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
- 4.
五尺释义:⒈见“五尺之童”。 ⒉俗称牵引畜牲的绳索。⒊指床。
- 5.
五尺之僮释义:指尚未成年的儿童。 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 6.
五尺之孤释义:指年幼丧父的君主。汉 贾谊《新书·阶级》:“顾行而忘利,守节而服义,故可以託不御之权,可以託五尺之孤。”
- 7.
五尺微童释义: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 泛指儿童。
- 8.
五尺竖子释义: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 9.
五尺童子释义: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泛指儿童。
- 10.
养强释义:助长豪强。 汉 桓宽《盐铁论·禁耕》:“县官设衡立準,人从所欲,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今罢去之,则豪民擅其用而专其利,决市閭巷,高下在口吻,贵贱无常,端坐而民豪,是以养强抑弱而藏於 跖 也。”
- 11.
冥钱释义:为亡人焚化的纸钱。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哭罢,焚了些冥钱,就引 崔生 在灵位前拜见了妈妈。”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三:“七的法事已经做过,冥钱已经烧了。”
- 12.
凤尾蕉释义:通称铁树。 多年生常绿植物。生于暖地。干高丈馀。叶聚生茎顶,羽状复叶,子叶甚多,细长而尖硬。夏天开花。结实大如桃,赤色。明 陶宗仪《辍耕录·金果》:“泉州 万年枣三株,识者谓即 四川 金果也,番中名为苦鲁麻枣,盖凤尾蕉也。”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有凤尾蕉,其本麄巨,叶长四五尺,密比如鱼刺然,高者亦丈餘。”
- 13.
刺纸释义:犹名片。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刺纸》:“嘉靖 初年,士夫刺纸不过用白鹿如两指阔。”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论简帖用白纸》:“今之刺纸,非表白録罗纹笺,则大红綃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
- 14.
半弓释义:⒈半弓形。 形容弦月。⒉半弓之地。形容面积很小。弓,旧时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一弓等于五尺。⒊俗以“一虎口”(约五寸)为一弓。半弓约二三寸。旧时用以形容妇女缠过的小足。
- 15.
发梁释义:⒈拆毁桥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陈无宇 济水而戕舟发梁。”汉 刘向《说苑·权谋》:“武王 伐 紂,过隧斩岸,过水折舟,过谷发梁,过山焚莱,示民无返志也。”《晋书·蔡谟传》:“夫以 白起、韩信、项籍 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⒉可以取下的桥梁;也指取下桥梁或屋梁。《墨子·备城门》:“去城门五步大堑之,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施栈其中,上为发梁而机巧之,比傅薪土,使可道行,旁有沟垒,毋可踰越,而出佻且北,适人遂入,引机发梁,适人可禽。”《商君书·兵守》:“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
- 16.
咸草释义:草名。生海滨暖地,茎高四五尺,叶质厚有光泽,缘边有锯齿,夏秋开小白花,气香味咸。
- 17.
回溪阪释义:古地名。俗名 回阬。亦省作“回谿”。即 东崤山阪。在 河南 洛宁 县东北,长四里,宽二丈,深二丈五尺。
- 18.
土长释义:⒈谓土地形成。 南朝 梁 江淹《遂古篇》:“山崩邑沦,宁几千兮;石生土长,必积年兮。”⒉指地面上升。《诗·小雅·甫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汉 郑玄 笺:“至孟春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而事之。”《旧唐书·五行志》:“建中 初,魏州 魏县 西四十里,忽然土长四五尺数亩,里人骇异之。明年,魏博 田悦 反…… 悦 时垒正当土长之所,及僭署告天,乃因其长土为坛以祭。”⒊在本地生长。宋 曾巩《道山亭记》:“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⒋一方之长。《宋史·外国传五·占城》:“然臣自为
- 19.
墨丈释义:古代以五尺为一墨,二墨为一丈。
- 20.
复名数释义:数学名词。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如五元八角,三丈五尺二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