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八辟 八辟的意思

八辟

简体八辟
繁体
拼音bā pì
注音ㄅㄚ ㄅ一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ā, ◎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组词】: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bì pī pì,(1) 君主。【组词】:复辟。(2)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组词】:辟召。辟引。辟书。辟除(征召推举授官)。辟举。(3)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4) 古同“睥”,睥睨。(1) 开发建设。【组词】:开辟。(2) 驳斥,排除。【组词】:辟邪。辟谣。辟蠹。(3) 透彻。【组词】:精辟。透辟。鞭辟入里。(4) 法,刑。【例句】:大辟(古代指死刑)。

基本含义

指八个方向,八面来攻击。

八辟的意思

八辟 [bā pì]

1. 周制规定八种人的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可减免刑罚,称为“八辟”。《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贾公彦疏:“案《曲礼》云:'刑不上大夫。'郑注云:'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若然,此八辟为不在刑书,若有罪当议,议得其罪,乃附邦法而附于刑罚也。”孙诒让正义:“依《曲礼》注义,盖凡入八议限者,轻罪则宥,重罪则改附轻比,乃有刑也。”后来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亲族、近臣减刑免刑的特权规定。汉代改名八议,三国魏正式写入法典,一直沿用到清代。

八辟 引证解释

⒈ 周 制规定八种人的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可减免刑罚,称为“八辟”。后来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亲族、近臣减刑免刑的特权规定。 汉 代改名八议, 三国 魏 正式写入法典,一直沿用到 清 代。

《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
贾公彦 疏:“案《曲礼》云:‘刑不上大夫。’ 郑 注云:‘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若然,此八辟为不在刑书,若有罪当议,议得其罪,乃附邦法而附於刑罚也。”
孙诒让 正义:“依《曲礼》注义,盖凡入八议限者,轻罪则宥,重罪则改附轻比,乃有刑也。”


国语词典

八辟 [bā pì]

⒈ 辟,法令。八辟是周代针对八种特殊身分者所订的减刑法律,分为议亲之辟(对宗室之亲)​、议故之辟(对王之故旧)​、议贤之辟(对有德行之人)​、议能之辟(对有道艺之人)​、议功之辟(对有功勋之人)​、议贵之辟(对有高爵位之人)​、议勤之辟(对憔悴国事之人)​、议宾之辟(对先贤之后)​。见《周礼·秋官·小司寇》。八辟本不列入正式的法律中,后来改称为「八议」,纳为正式的法规,自汉沿用至清。

《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
唐·孔颖达·正义:「郑注云:『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若然,此八辟为不在刑书。若有罪当议,议得其罪,乃附邦法,而附于刑罚。」


八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八辟释义:周 制规定八种人的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可减免刑罚,称为“八辟”。
    • 2.
      议亲释义:⒈古刑法八议之一。谓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若今时宗室有罪先请是也。”贾公彦 疏:“亲谓五属之内及外亲有服者,皆是议限。”《明史·外戚传·张麒》:“饮千户 吕宏家,醉抽刀刺 宏 死,法当斩,有司援议亲末减。詔不从,迄如律。”清 冯景《薄太后论》:“故外戚作威,乃大臣之所深惧者也。则 昭 之罪,其尚可以议亲宥哉。”参见“八辟”、“八议”。⒉议婚;说亲。宋 沉作喆《寓简》卷九:“年十五六时,未敢议亲。”《
    • 3.
      议能释义:古刑法“八辟”之一。 对有奇才异能的人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
    • 4.
      议贵释义:古刑法八议之一。 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刑罚。《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灋,附刑罚……六曰议贵之辟。”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若今时吏墨綬有罪,先请是也。”贾公彦 疏:“先郑 推引 汉 法,墨綬为贵,若据 周,大夫以上皆贵也。”《明史·徐申传》:“太后春秋高,延龄 旦暮戮,何以慰太后心?宜援议贵、议亲例请於帝。”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惟国家本有议亲、议贵之条,尚可量从末减,姑於万无可宽贷之中,免其肆市。”参见“八辟”、“八议”。

八辟(bab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八辟是什么意思 八辟读音 怎么读 八辟,拼音是bā pì,八辟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八辟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