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镇压 镇压的意思
zhèn

镇压

简体镇压
繁体鎮壓
拼音zhèn yā
注音ㄓㄣˋ ㄧㄚ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èn,(1) 压。【例句】:镇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亦称“镇纸”,“压尺”)。镇痛。(2) 以武力维持安定。【例句】:镇压(用强力压制,不许进行政治活动)。镇反。镇服。镇慑。镇守。(3) 安定。【组词】:镇静。镇定。(4) 军事上重要的地方。【组词】:边防重镇。(5) 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6) 较大的集市。【组词】:城镇。村镇。(7) 把饮料等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凉。【组词】:冰镇。(8) 整个一段时间。【例句】:镇日(整天)。(9) 时常。【例句】:十年镇相随。(10) 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11) 姓。

yā yà,(1) 〔压根儿〕根本,从来,如“我压压压就不理解这件事”。

基本含义

通过武力或强力手段压制、制服某种势力或行为。

镇压的意思

镇压 [zhèn yā]

1. 用强力压制。

刚出现的起义已被彻底镇压下去了。

[ suppress; ]

2. 处死。

那个杀人犯已经被镇压了。

[ execute; ]

3. 压紧播种后的垄或植株行间的土壤。

[ rolling; ]

镇压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镇厌”。压在下面。

汉 班固 《西都赋》:“禽相镇厌,兽相枕藉。”
一本作“镇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吐谷浑 于 河 上作桥,谓之 河 属。长一百五十步,两岸纍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相镇压。”
宋 王安石 《次韵张氏女弟咏雪》:“那能镇压黄尘起,强欲侵凌白日飞。”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僵禽毙兽,镇压枕藉。”
王西彦 《风雪》三:“山冈、丛林和田野一切被雪覆盖着,镇压着了。”

⒉ 亦作“镇厌”。压迫;以强力、威势使慑服。

汉 仲长统 《昌言·理乱》:“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
《晋书·唐彬传》:“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刘希昂》:“此是火灾欲起,觅术士镇压之。”
宋 苏洵 《权书下·高祖》:“为大臣素所畏服,独此可以镇压其邪心。”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我的前辈同学被 关圣帝君 镇压了一整年,就只在这时候得到一点好处,--虽然我并不深知是怎样的好处。”

⒊ 犹镇守。

唐 刘禹锡 《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表臣》诗:“夷门 天下之咽喉,昔时往往生疮疣,联翩旧相来镇压,四海吐纳皆通流。”

⒋ 抑制;控制。

巴金 《雨》一:“陈真 半晌不回答他的话,只是紧紧地咬着嘴唇,来镇压自己的心痛。”
萧红 《手》:“她坐在床上张着嘴,把下颚微微向前抬起一点,像是安然和舒畅镇压着她似的。”
骆宾基 《旅途》三:“在粮食市场上的囤积居奇,还需要从 东北 调粮去镇压市场。”

⒌ 压紧播种后的垄或植株行间的土壤,为使种子或植株容易吸收水分和养分。

《人民日报》1979.12.27:“必要时进行适当灌溉,加强田间管理,进行镇压、中耕等,减少水分蒸发。”

⒍ 特指处决反革命分子。

《花城》1981年第3期:“只有一个姓 李 的联保主任,早在镇反时已被镇压,不存在外逃问题。”


国语词典

镇压 [zhèn yā]

⒈ 以武力禁止暴乱,。也作「压镇」。

《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帝与大臣议事于茅屋之下,诸将引兵于篱外镇压。」

如:「镇压暴民」

弹压

反抗 鼓动 起义 招安 安抚

⒉ 叠压。

《文选·班固·西都赋》:「禽相镇压,兽相枕藉。」


镇压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反抗释义:用行动反对;抵抗: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2.
      安抚释义:安顿抚慰:安抚伤员。 安抚人心。
    • 3.
      怀柔释义:指统治者用温和的政治手段笼络别的国家或本国的非主体民族,使归附自己。
    • 4.
      招安释义:旧指统治者用笼络的手段,诱使武装反抗的人放下武器,投降归顺。
    • 5.
      起义释义:⒈人民为反抗反动统治而举行武装暴动:农民起义。秋收起义。⒉指非正义集团中的某部分武装力量或个人改变立场,投到正义方面来。
    • 6.
      鼓动释义:⒈扇动:小鸟鼓动翅膀。⒉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宣传鼓动。经他一鼓动,不少人都去学习电脑了。

镇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大运动释义: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 2.
      东厂释义:官署名。 明成 祖为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于1420年设置,由宦官直接指挥,从事特务活动。
    • 3.
      二七大罢工释义:京汉铁路工 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的政治大罢工。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 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武力阻挠。4日全路举行总罢工。7日吴佩孚在郑州、江 岸、长辛店等地对工人实行血腥镇压,造成二七惨案。江岸铁路工人领袖林祥谦壮烈牺牲,罢工领导人 施洋慷慨就义。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力量,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组 织能力。
    • 4.
      二二八武装起义释义: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台湾专卖局武装缉私员在台北抢劫、殴打小贩,并开枪打死市民一人。 28日,台北市民示威游行,包围了专卖局,遭军警镇压,群众死伤各三人。这一事件激起全省人民的愤怒,爆发了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民众控制了台湾大部分地区。3月8日,国民党政府派大批军队进行血腥镇压,群众被害达三万人,到13日起义失败。这次起义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
    • 5.
      二次革命释义:孙中山等革命 党人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革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不断加强独裁统治,排挤革命党人。1913年 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接着又向帝国主义进行“善后大借款”,并免去江西、安徽、广东等省 国民党人的都督职位。7月,李烈钧、黄兴分别在湖口、南京起兵讨袁,南方各省也纷起独立,形成二次 革命。但很快遭到袁军镇压而失败,孙中山、黄兴再次流亡国外。
    • 6.
      五卅运动释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5月间,青岛、上海各地日本纱厂先后发生工人罢工斗争,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镇压。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人。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公共租界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随后集合群众万余人,在英租界巡捕房门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帝国主义巡捕当即开枪屠杀,死伤数十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这一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各地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和罢市,形成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 7.
      五四运动释义: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五千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北洋政府准备在损害中国主权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示威的学生遭到镇压,全国学生纷起声援。6月3日,北洋政府又大批逮捕学生,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和游行示威,全国各重要城市也纷纷罢市,形成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运动取得了胜利。这次运动促进
    • 8.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释义:亦称“二七大罢工”。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阻挠和破坏。4日,京汉铁路沿线三万多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7日,吴佩孚派军队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先后惨遭杀害。此后各地工会组织除广东、湖南外都遭封闭,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 9.
      以德化民释义:德是恩惠的意思,以德化民的解释应是;以恩惠来感化百姓,让百姓服从,相对的是用武力和镇压便百姓服从。一般多用于旧时帝王或官员对平民的统治手段。
    • 10.
      伏魔大帝释义:明 万历 四十二年敕封 三国 蜀 大将 关羽 为 三界伏魔大帝 。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 伏魔大帝 关圣帝君 镇压着。”
    • 11.
      保墒释义:使土壤中保存一定的水分,以适合于农作物出苗和生长。保墒的主要方法是耙地、镇压、中耕和采用塑料地膜覆盖技术。
    • 12.
      八关释义:指八个关口。(1)指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 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 也。”(2)指 明 末 腾越州 西南边境内的八关。明 万历 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云南 巡抚 陈用宾 筑,名为 神护、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清 季 中 英 勘定 滇 缅 边界,虎踞、天马、汉龙 三关划属 缅甸。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
    • 13.
      八国联军释义: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侵华联军。 他们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阴谋瓜分中国,联合出兵进攻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联军攻陷大沽,占领天津、北京。沙俄还乘机单独出兵东北,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次年,帝国主义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 14.
      冯国璋释义:(1859— 1919)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字华甫,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末协助袁世凯建立和 控制北洋军。曾镇压辛亥革命。1913年反对讨袁,与张勋抢先攻战南京,任江苏都督,掌握东南实权。袁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为直系军阀首领,任副总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任代理大总统。次年,在同北洋军阀皖系斗争中失败下台。
    • 15.
      冯子材释义:(1818— 1903)清末将领。字南干,号萃(翠)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早年曾参与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在 广西边境一带大败法军,收复谅山。甲午战争时,奉命驻守镇江,战后回广西。1901年调任贵州提督,次年因病去职。
    • 16.
      刽子手释义:旧时直接执行死刑的人。 现比喻镇压革命或屠杀人民群众的凶手。
    • 17.
      剿办释义:⒈谓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⒉勦辦: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
    • 18.
      剿饷释义:明 末为镇压农民起义所用的军饷,以及为筹措这种军饷加派的赋银,统称“剿餉”。 《明史·杨嗣昌传》:“初,嗣昌 增剿餉,期一年而止。”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明 之末年,加练兵十有八万,辽 餉、剿餉、练餉至千有七百餘万。”
    • 19.
      助饷释义:⒈明 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而加派的赋银。《明史·食货志二》:“崇禎 三年,军兴,兵部尚书 梁廷栋 请增田赋……后五年,总督 卢象昇 请加宦户田赋十之一,民粮十两以上同之。既而概徵每两一钱,名曰助餉。”⒉捐钱以补充军费。清 李渔《风筝误·请兵》:“将官们都是京营小校,因为助餉有功,不次陞来的。”
    • 20.
      勦办释义: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 《花月痕》第四六回:“然后从上游分路勦办,水陆并进,力阨贼吭。”

镇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大运动释义: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 2.
      东厂释义:官署名。 明成 祖为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于1420年设置,由宦官直接指挥,从事特务活动。
    • 3.
      二七大罢工释义:京汉铁路工 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的政治大罢工。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 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武力阻挠。4日全路举行总罢工。7日吴佩孚在郑州、江 岸、长辛店等地对工人实行血腥镇压,造成二七惨案。江岸铁路工人领袖林祥谦壮烈牺牲,罢工领导人 施洋慷慨就义。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力量,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组 织能力。
    • 4.
      二二八武装起义释义: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台湾专卖局武装缉私员在台北抢劫、殴打小贩,并开枪打死市民一人。 28日,台北市民示威游行,包围了专卖局,遭军警镇压,群众死伤各三人。这一事件激起全省人民的愤怒,爆发了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民众控制了台湾大部分地区。3月8日,国民党政府派大批军队进行血腥镇压,群众被害达三万人,到13日起义失败。这次起义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
    • 5.
      二次革命释义:孙中山等革命 党人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革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不断加强独裁统治,排挤革命党人。1913年 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接着又向帝国主义进行“善后大借款”,并免去江西、安徽、广东等省 国民党人的都督职位。7月,李烈钧、黄兴分别在湖口、南京起兵讨袁,南方各省也纷起独立,形成二次 革命。但很快遭到袁军镇压而失败,孙中山、黄兴再次流亡国外。
    • 6.
      五卅运动释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5月间,青岛、上海各地日本纱厂先后发生工人罢工斗争,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镇压。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人。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公共租界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随后集合群众万余人,在英租界巡捕房门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帝国主义巡捕当即开枪屠杀,死伤数十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这一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各地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和罢市,形成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 7.
      五四运动释义: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五千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北洋政府准备在损害中国主权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示威的学生遭到镇压,全国学生纷起声援。6月3日,北洋政府又大批逮捕学生,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和游行示威,全国各重要城市也纷纷罢市,形成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运动取得了胜利。这次运动促进
    • 8.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释义:亦称“二七大罢工”。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阻挠和破坏。4日,京汉铁路沿线三万多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7日,吴佩孚派军队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先后惨遭杀害。此后各地工会组织除广东、湖南外都遭封闭,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 9.
      以德化民释义:德是恩惠的意思,以德化民的解释应是;以恩惠来感化百姓,让百姓服从,相对的是用武力和镇压便百姓服从。一般多用于旧时帝王或官员对平民的统治手段。
    • 10.
      伏魔大帝释义:明 万历 四十二年敕封 三国 蜀 大将 关羽 为 三界伏魔大帝 。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 伏魔大帝 关圣帝君 镇压着。”
    • 11.
      保墒释义:使土壤中保存一定的水分,以适合于农作物出苗和生长。保墒的主要方法是耙地、镇压、中耕和采用塑料地膜覆盖技术。
    • 12.
      八关释义:指八个关口。(1)指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 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 也。”(2)指 明 末 腾越州 西南边境内的八关。明 万历 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云南 巡抚 陈用宾 筑,名为 神护、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清 季 中 英 勘定 滇 缅 边界,虎踞、天马、汉龙 三关划属 缅甸。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
    • 13.
      八国联军释义: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侵华联军。 他们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阴谋瓜分中国,联合出兵进攻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联军攻陷大沽,占领天津、北京。沙俄还乘机单独出兵东北,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次年,帝国主义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 14.
      冯国璋释义:(1859— 1919)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字华甫,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末协助袁世凯建立和 控制北洋军。曾镇压辛亥革命。1913年反对讨袁,与张勋抢先攻战南京,任江苏都督,掌握东南实权。袁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为直系军阀首领,任副总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任代理大总统。次年,在同北洋军阀皖系斗争中失败下台。
    • 15.
      冯子材释义:(1818— 1903)清末将领。字南干,号萃(翠)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早年曾参与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在 广西边境一带大败法军,收复谅山。甲午战争时,奉命驻守镇江,战后回广西。1901年调任贵州提督,次年因病去职。
    • 16.
      刽子手释义:旧时直接执行死刑的人。 现比喻镇压革命或屠杀人民群众的凶手。
    • 17.
      剿办释义:⒈谓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⒉勦辦: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
    • 18.
      剿饷释义:明 末为镇压农民起义所用的军饷,以及为筹措这种军饷加派的赋银,统称“剿餉”。 《明史·杨嗣昌传》:“初,嗣昌 增剿餉,期一年而止。”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明 之末年,加练兵十有八万,辽 餉、剿餉、练餉至千有七百餘万。”
    • 19.
      助饷释义:⒈明 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而加派的赋银。《明史·食货志二》:“崇禎 三年,军兴,兵部尚书 梁廷栋 请增田赋……后五年,总督 卢象昇 请加宦户田赋十之一,民粮十两以上同之。既而概徵每两一钱,名曰助餉。”⒉捐钱以补充军费。清 李渔《风筝误·请兵》:“将官们都是京营小校,因为助餉有功,不次陞来的。”
    • 20.
      勦办释义: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 《花月痕》第四六回:“然后从上游分路勦办,水陆并进,力阨贼吭。”

镇压造句

1.北洋军阀一边镇压学生爱国运动,一边向帝国主义暗送秋波。

2.对流氓犯罪分子如果不坚决镇压,人民就会指责我们网漏吞舟。

3.封建统治集团往往采用诛尽杀绝的残暴手段,镇压农民起义。

4.北京解放后,人民政府把那些血债累累的四霸天镇压了,人民拍手称快。

5.为了保住摇摇欲坠的政权,蒋介石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

6.敌人早已下了格杀勿论的命令,但学生们还是要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反动派的血腥镇压

7.日本入侵者和伪军沆瀣一气,镇压抗日英雄。

8.霸权主义者顾盼自雄,自以为用武力能镇压得住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结果被打得焦头烂额。

9.帝国主义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就如为虎傅翼,使太平军很快陷入绝境。

10.镇压了几个犯罪分子,不要高枕无忧,要继续维持社会治安,使社会秩序稳定。

11.他们不能镇压这件事去证明没有必要去做这件事,或者说孩子就是妇女们的活。

12.阻止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镇压新的事物,镇压人类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才能等。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成功。

13.当他统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的时候,却中了十面埋伏,被杀得只身逃回了汴京。

14.革命的力量曾几经反动派的镇压,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终于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镇压(zheny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镇压是什么意思 镇压读音 怎么读 镇压,拼音是zhèn yā,镇压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镇压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