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校刊 校刊的意思
xiàokān

校刊

简体校刊
繁体
拼音xiào kān
注音ㄒㄧㄠˋ ㄎㄢ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ào jiào,(1)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组词】:校园。校长。(2)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3)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例句】: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1) 比较。【组词】:校场。(2) 查对、订正。【组词】:校勘。校订。校对。

kān,(1) 斫,消除,修改。【例句】:刊误(亦作“勘误”)。校(jiào )刊。不刊之论(喻至理名言)。(2) 刻。【组词】:刊石。刊印。刊本。(3) 排版印刷。【例句】:刊行(xíng )。创刊。刊登。刊载。(4) 出版物。【组词】:刊物。报刊。书刊。

基本含义

校刊是指学校出版的刊物,通常用于传播校园内的信息和展示学生的成果。

校刊的意思

校刊 [xiào kān]

1. 订正后雕版印刷。

校刊 引证解释

⒈ 订正后雕版印刷。

清 卢见曾 《<封氏闻见记>序》:“余倩友人访而得之,与《唐摭言》校刊行世。”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胡注失收考异》:“然单行本仅有前 明 刻本,字句亦有脱误。惜无嗜古者重为校刊,日久恐渐归湮佚。”

⒉ 学校出版的刊物。内容多为反映本校各种情况的消息报导和师生所写的文章。


国语词典

校刊 [xiào kān]

⒈ 代表一校的刊物。通常由师生共同制作,并由学校出版,内容以报导学校活动与师生作品为主。


校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末法释义:⒈谓不能治本的法术。 系儒家对法家刑名之学的蔑称。《晋书·吕光载记》:“明公受天眷命,方君临四海,景行 尧 舜,犹惧有弊,奈何欲以 商 申 之末法,临道义之神州。”⒉佛教语。指佛法的衰微时期。《隋书·经籍志四》:“然佛所説,我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义如此。”宋 张商英《护法论》:“末法像教之僧败群不律者,势所未免也。”清 龚自珍《最录禅源诸诠》:“居末法中,欲敌生死,如救头然。”章炳麟《<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序》:“虽处末法之中,而群情归慕如此,知正信之未衰也。”⒊泛指宗教的衰微
    • 2.
      柱下释义:⒈相传 老子 曾为 周 柱下史,后以“柱下”为 老子 或 老子《道德经》的代称。 《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李贤 注:“柱下,老子 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 漆园 之义疏。”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词:“莫怪新来白髮,恐是当年柱下,《道德》五千言。”清 龚自珍《邵子显校刊<娄东杂著>序》:“此事成,可以傲 嬴 刘,媲柱下,储以俟后圣。”⒉周 秦 置柱下史,后因以为御史的代称。《汉书·张苍传》:“﹝ 张苍 ﹞ 秦 时为
    • 3.
      白虎观释义:汉宫观名。在 未央宫 中。《后汉书·章帝纪》:“﹝ 建初 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 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 孝宣 甘露、石渠 故事,作《白虎议奏》。”清 曹寅《哭东山修撰》诗:“辉煌 白虎观,灭没青藜枝。”清 昭槤《啸亭续录·石经》:“汉灵帝 时,立‘五经’石碑於 白虎观,蔡邕 等为之校刊。”
    • 4.
      考异释义:⒈考订书籍版本的文字或所记事实的异同。 清 叶廷琯《吹网录·附论周圣楷辑<楚宝>》:“新化 邓湘皋显鹤 重校刊於 道光 九年,别为攷异、增辑,附在各卷之后。”⒉谓考订书籍不同版本间文字或所记事实之异同。如: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宋 朱熹《韩文考异》;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校刊(xiaok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校刊是什么意思 校刊读音 怎么读 校刊,拼音是xiào kān,校刊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校刊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