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性 [jìn xìng]
1. 由着性子。
例尽性地哭。
英[ unconfined; ]
2. 尽量发挥天赋的个性。
例穷理尽性。
英[ try all one’s natural ability; ]
尽性 引证解释
⒈ 儒家谓人物之性均包含天理,唯至诚之人,才能发挥人和物的本性,使各得其所。
引《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孔颖达 疏:“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
《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汉 郑玄 注:“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
唐 杨炯 《送并州旻上人诗》序:“道尊德贵,所以名称并闻;尽性穷神,所以身心不动。”
明 方孝孺 《尚友斋记》:“古今一理也,智与愚一性也,能穷理而尽性,虽即吾身为 孔 孟 可也。”
国语词典
尽性 [jìn xìng]
⒈ 完全发挥天赋的本性。
引《易经·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尽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养龄释义:保养躯体使延年益寿。 晋 郭璞《山海经图赞·甘水圣木》:“醴泉睿木,养龄尽性。”参见“养寿”。
- 2.
夭逝释义:短命早死。《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陛下聪达,穷理尽性,而顷皇子连多夭逝,熊羆之祥又未感应。”宋 苏轼《与范子功书》之一:“知得 雍信 幼孙夭逝,闻之怛然。”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其婢 玉臺 侍余二年餘,年甫十八,亦相继夭逝。”萧三《忆陶妹》诗:“她聪明好学工文字,不幸十四即夭逝。”
- 3.
导养释义:摄生养性。 《文选·嵇康<养生论>》:“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餘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李周翰 注:“导,摄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 葛洪 ﹞少以儒学知名,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
- 4.
尽命释义:⒈终天年。汉 荀悦《申鉴·俗嫌》:“学必至圣,可以尽性;寿必用道,所以尽命。”⒉犹效死。《宋书·张畅传》:“音姿容止,莫不瞩目,见者皆愿为尽命。”《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士於布衣,犹为知己尽命,况臣託灵先皇,诚应竭股肱之力。”⒊泛指尽力而为。《红楼梦》第九五回:“现在 寳玉 病着,交给我们尽命的找来就是了。”⒋谓丧命。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今既是落水身死,虽有重伤,实以水伤尽命,勿宜论以抵偿。”
- 5.
循循释义:⒈有顺序貌。 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洒扫应对至於穷理尽性,循循有序。”清 侯方域《豫省试策二》:“夫势无常强,而在于维持者厚;运无常盛,而在于辅翼者隆。循循行之既久,而其始非一端之能窥者。”苏曼殊《天涯红泪记》第二章:“﹝老人﹞於是出剑授生,循循诱掖,生奉老人惟谨。”参见“循循善诱”。⒉遵循规矩貌。唐 韩愈《通解》:“自 桀 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宋 范仲淹《酬叶道卿学士见寄》诗:“为郡良优优,乏才止循循。”清 恽敬《浙江分巡李公墓表》:“公貌循循然如无所能者。”章炳麟《国故
- 6.
精意释义:⒈专心一意;诚意。《国语·周语上》:“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宋 范仲淹《推委臣下论》:“圣帝明王,常精意於求贤。”宋 陆游《书愤》诗:“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⒉精深的意旨。唐 韦应物《石鼓歌》:“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荀鹤》:“唐 之晚年,诗人无復 李 杜 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清 方宗诚《<桐城文录>序》:“然务为穷理尽性之学,真知文之精意,而未尝专用力,故简洁涵畜,不及 惜抱。”⒊犹精神。宋 范仲淹《睦州谢上表》:“喘息奔衝,
- 7.
达天释义:⒈上告天帝。明 冯梦龙《女丈夫·洪客祈雨》:“感格原无别径,达天惟有真诚。”⒉明了自然规律;乐天知命。清 钮琇《觚賸·三别号》:“客有问者曰:‘相地何用?’宫詹 自指曰:‘将以藏此躯耳。’时司寇与相国尚无恙,而 宫詹 方在盛年,遽为此语,亦足以见达天之致矣。”清 曾国藩《江宁府学记》:“先王之制礼也,人人纳於轨范之中……教之《大学》,以达於本末终始之序,治国平天下之术。教之《中庸》,以尽性而达天。”
- 8.
非想非非想处释义:佛教谓无色界第四天的禅定。诸天之最胜者。即非有想非无想定。《楞严经》卷九:“识性不动,以灭穷研;於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法苑珠林》卷九九引《新婆娑论》曰:“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参见“ 非想非非想处天 ”。
- 9.
驻衰释义:停止衰老;保持容颜不衰老。《太平广记》卷八引 晋 葛洪《神仙传·刘安》:“王使閽人自以意难问之曰:‘我王上欲求延年长生不老之道……今先生年已耆矣,似无驻衰之术,又无 賁 育 之气,岂能究於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钩深致远,穷理尽性乎?’”晋 干宝《搜神记》卷一:“王使吏自以意难之,曰:‘吾王好长生,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