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则 [wén zé]
1. 文章的法则。
文则 引证解释
⒈ 文章的法则。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
唐 欧阳詹 《送洪孺卿赴举序》:“三折股为良医,予五升词场,四遭掎摭,是以窃知乎文则。”
文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十六体释义:唐 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 皆排行第十六而诗文则以俪偶相夸,世称“三十六体”。
- 2.
定国释义:安定国家。《左传·襄公十年》:“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南齐书·王僧虔传》:“五常之始,文武为先,文则经天纬地,武则拨乱定国。”宋 苏轼《题永叔会老堂》诗:“嘉谋定国垂青史,盛事传家有素风。”清 秦笃辉《平书·文艺上》:“瑄 又谓本诚敬无欺之心,至上下交孚而后能格心定国。瑄 坐视 于忠肃 之奇寃而不救,格心救国何在?”
- 3.
平襍释义:平庸杂乱。清 恽敬《维摩诘经书后》:“行文则弇陋平襍,不足观也。”
- 4.
归脤释义:赠送祭社稷或祭宗庙所用的生肉。归,通“馈”。《周礼·秋官·大行人》:“閒问以諭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孙诒让 正义:“此言脤不言膰者,对文则脤为祭社稷肉,膰为祭宗庙肉。散文则祭宗庙肉亦得称脤,以其同盛於蜃器也。”《穀梁传·定公十四年》:“天王使 石尚 来归脤。”范宁 注:“脤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
- 5.
昌黎释义:⒈唐 韩愈 世居 颍川,常据先世郡望自称 昌黎(今 河北省 昌黎县)人;宋 熙宁 七年诏封 昌黎伯,后世因尊称他为 昌黎先生。唐 韩愈《送陆歙州》诗序:“於是 昌黎 韩愈 道愿留者之心,而泄其思。”明 陈汝元《金莲记·构衅》:“绍 昌黎 之道脉,岂兴八代之衰!”清 周亮工《王王屋传》:“公著诗一卷、文二卷。诗清婉有志,文则力追 昌黎、柳州。”马其昶《<古文辞类纂标注>序》:“昌黎 论文,务去陈言。”⒉借指 韩 姓。宋 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按,
- 6.
春秋通论释义: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
- 7.
朴实头释义:⒈老实;踏实。 《朱子语类》卷二四:“忠只是朴实头白直做将去,质则渐有形质制度而未及於文采,文则就制度上事事加文采。”《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茶博士道:‘官人!你好朴实头!’”明 高攀龙《与逯确斋书》:“吾辈每日用功,当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以思所读之书,读书以考所思之要,朴实头下数年之功。”⒉朴实厚重之人。宋 朱熹《答林择之》:“此中见有朋友数人讲学,其间亦难得朴实头负荷得者。”《朱子语类》卷二一:“众人有众人底忠,学者有学者底忠……众人只是朴实头,不欺瞒人,亦谓之忠。”
- 8.
来同释义:犹言来朝。《诗·鲁颂·閟宫》:“至于海邦,淮夷 来同。”马瑞辰 通释:“《説文》‘同,会合也。’朝与会同,对文则异,散文则通。诸侯殷见天子曰同,小国会朝大国亦曰同,犹诸侯朝天子曰朝,诸侯自相朝亦曰朝也。”唐 李白《大猎赋》:“而忽也,莫不海晏天空,万方来同。”宋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天子万年,四夷来同。”
- 9.
类喻释义:类喻1:用同类事物作喻体,依次比喻本体。陈騤《文则·丙》:“取其一类,以次喻之。
- 10.
虞歌释义:⒈亦作“虞哥”。虞舜 时代的歌曲。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 歌《断竹》,质之至也;唐 歌《在昔》,则广于 黄 世:虞 歌《卿云》,则文于 唐 时;夏 歌《雕墙》,縟于 虞 代;商 周 篇什,丽于 夏 年。”⒉即虞殡。《陈书·徐陵传》:“乃至 钟仪 见赦,朋笑遵途;襄老 蒙归,《虞哥》引路。”《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高虬墓志》:“缀旐縈空,《虞歌》首路。”清 姚鼐《马雨畊<住相图>》诗:“我昔婴稚今髮皤,如箭逝弩丝运梭,直逮建霎嘶《虞歌》,焉得停晷容婆娑。”参见“虞殯”
- 11.
质野释义:语本《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后用“质野”形容质朴鄙俗。
- 12.
贼乱释义:⒈为非作歹,制造混乱。《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士仕者,污漫者也,贼乱者也,恣睢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义而唯权埶之嗜者也。”唐 李华《质文论》:“文则奢,奢则不逊,不逊则诈,其行也痼瘠,天下诈极则贼乱。”⒉祸乱。《史记·天官书》:“蚀大角,主命者恶之;心,则为内贼乱也。”《左传·宣公二年》“大史书曰‘赵盾 弑其君’”唐 孔颖达 疏:“国内自有贼乱,非我所能禁之,故越境得免,由义絶故也。”⒊指乱臣贼子。《汉书·李寻传》:“故曰朝廷亡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夫
- 13.
遐年释义:⒈高龄;长寿。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诔》:“庶几遐年,携手同征,如何奄忽,弃我夙零。”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王粲 为 潘文则《思亲诗》云:‘躬此劳悴,鞠予小人;庶我显妣,克保遐年。’”宋 曾巩《夫人曾氏墓志铭》:“曾不蕃宠,畀其子孙,曾不遐年,善则长存。”明 陈翼《蔡伯蜚传》:“呜呼!此其所以不能遐年也歟!”⒉指晚年。清 陈确《祭陆伯母裘大孺人文》:“每佳时吉日,则高堂之上,觴咏并进,母亦顾之色喜,谓可以乐遐年。”⒊久远的年代。《文选·左思<魏都赋>》:“虽则衰代,而盛德形於管絃;虽踰千祀,
- 14.
除陌钱释义:唐德宗 时所征杂税名。建中 四年(公元783年),户部侍郎 赵赞 奏设除陌钱。凡公私买卖,由旧定每千钱官留二十文,增至五十文,物物交换,折钱计税。偷逃税款一百文者没收价款,至二千文则刑杖六十。税法实行后,民怨沸腾。兴元 二年正月罢停。《旧唐书·德宗纪上》:“﹝ 建中 四年﹞六月庚戌,初税屋间架、除陌钱。”亦省称“除陌”。《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今市易之为虐,駸駸乎间架、除陌之事矣。”参阅《旧唐书·食货志下》、《文献通考·征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