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坊 [cūn fāng]
1. 〈方〉:村庄。
英[village;]
村坊 引证解释
⒈ 村庄。
引《新唐书·食货志一》:“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我们住的村坊,也有百十多家。”
林斤澜 《新生》:“深山老林里,有一个小小的村坊。”
⒉ 指村里的人。
引《水浒传》第二回:“﹝ 史进 ﹞寻思:这廝们大弄,必要来薅恼村坊。”
《水浒传》第三七回:“半夜三更,莫去敲门打户,激恼村坊。”
村坊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村寨释义:村庄;寨子:村寨相望。
- 2.
村庄释义:农民聚居的地方。
村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军警释义:⒈军事警报。《晋书·毛穆之传》:“穆之 以为戍在近畿,无復军警,不宜加节,上疏辞让。”⒉士兵与警察。茅盾《秋收》三:“离开 老通宝 的村坊约有六十多里远的一个繁盛的市镇上就发生了饥饿的农民和军警的冲突。”
- 2.
薅恼释义:⒈麻烦;骚扰。《水浒传》第二回:“这厮们大哥,必要来薅恼村坊。”《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只是我在此住了多年,从不曾薅恼乡邻,欺压良贱,你们无端的来扰害我家,是何原故?”⒉烦恼。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生平不习跋涉,扑面尘沙,使人薅恼。”
- 3.
追收释义:⒈犹追捕。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村坊搜括,谁敢隐藏;竞拟追收,以贪重赏。”⒉追还收回。《宋史·职官志十》:“四年,臣僚有请致仕,未及録其子孙而遽亡者,命既出,辅臣皆谓法当追收,仁宗 悯之,竟官其后。”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且古陂废堰,多为侧近冒耕,岁月既深,已同永业,苟欲兴復,必尽追收。”《明史·食货志三》:“籍没家财,变卖田产,追收店钱,援例上纳者,亦皆入焉。”
- 4.
鬼子母释义:佛教神名。 梵名 诃梨帝南,义译为欢喜。晋 末 凉 译为 鬼子母。王舍 城 娑多药叉 之女,既嫁,生五百儿。发恶愿欲尽食 王舍 城中他家之小儿。经佛度化,转为保护小儿之神。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梵释 窣堵波西北行五十餘里,有窣堵波,是 释迦如来 於此化 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金瓶梅词话》第二回:“略施奸计,使阿罗汉抱住比丘尼,纔用机关,交 李天王 搂定 鬼子母。”《后水浒传》第三十回:“走过村坊,人人只道灶王婆;行到市镇,个个尽疑 鬼子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