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 [rú lín]
1. 儒家学者之群。
英[academic circles;]
儒林 引证解释
⒈ 指儒家学者之群。 《史记》有《儒林列传》。 张守节 正义引 姚承 曰: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
引《汉书·杜周传赞》:“迹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后莫能及也。”
颜师古 注:“儒林, 贡、薛、韦、匡 之辈。”
《后汉书·儒林传序》:“今但録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
《孔丛子·执节》:“寡人闻 孔子 之世,自 正考甫 以来,儒林相继。”
⒉ 泛指儒生、读书人。
引《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及 文帝 践祚”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
王闿运 《皇授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明有功贡,以劝儒林。”
⒊ 泛指士林、读书人的圈子。
引《旧唐书·韩愈传》:“而 独孤及、梁肃 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宋 苏轼 《答乔舍人启》:“伏惟某官,名重儒林,才为国器。”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侍郎有《籜石斋集》五十卷行世,其画尤为儒林珍贵。”
⒋ 指儒家著作。
引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既游精於万机,探幽洞深;復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
⒌ 指儒家经学。
引清 钱谦益 《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儒林道学,分为两科,儒林未可以盖道学。”
高燮 《索黄宾虹治印先寄以诗》:“乃以空论相操戈,儒林道学遂分科。”
⒍ 指学官。
引《南史·孝义传上·朱文济》:“自卖以葬母,太守 谢蘥 命为儒林,不就。”
国语词典
儒林 [rú lín]
⒈ 学界。
引《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遂使儒林之群,幽隐而不显。」
⒉ 儒家的著作。
引三国魏·曹植〈魏德论〉:「既游精于万机,探幽洞深;复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
⒊ 学官。
引《南史·卷七三·孝义传上·朱文济传》:「自卖以葬母,太守谢泺命为儒林,不就。」
儒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下下释义:⒈一下又一下。表示动作接连不断。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打的我昏迷,一下下骨节都敲碎。”《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山冈上一个少年在那里打弹子,山洞里嵌着一块雪白的石头,不过铜钱大,那少年覷的较近,弹子过处,一下下都打了一个準。”张天翼《春风》:“外面那个篮球--给一下下拍在水泥地上,发出了一种又麻木又沉重的声音。”⒉一下子,一会儿。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你到俺屋里去一下下。”路翎《王兴发夫妇》:“没得关系,一下下就转来!”
- 2.
一初释义:开始;起初。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宋 吴泳《送鲜于漕》诗:“持此踰二年,相眎如一初。”《儒林外史》第二三回:“记得我一初到他那里时候,才送了帖子进去,他就连忙叫两个差人出来请我的轿。”
- 3.
一台二绝释义:同“一臺二妙”。《南史·儒林传·伏曼容》:“﹝ 曼容 ﹞为尚书外兵郎,尝与 袁粲 罢朝相会言玄理,时论以为一臺二絶。”按:袁 时任尚书僕射,与 伏 同官,故称。
- 4.
一宿释义:⒈谓住宿一夜。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虽则在此一宿,我不殯葬他,谁人殯葬?”参见“一宿之行”。⒉一夜。汉 王充《论衡·命义》:“闻 歷阳 之都一宿沉而为湖。”《敦煌曲子词·乐世词》:“霜多雨湿飞难进,慙借荒田一宿眠。”《红楼梦》第二四回:“那天已是掌灯时候,贾芸 吃饭,收拾安歇,一宿无话。”峻青《黎明的河边·老交通》:“谁的身子也不是铁打的,一宿的工夫要走一百一二十里,怎么能抗得
- 5.
一房释义:⒈一个房间。《后汉书·文苑传下·侯瑾》:“﹝ 瑾 ﹞常以礼自牧,独处一房,如对严宾焉。”《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尤滋 ﹞见 虞博士 文章品行,就愿拜为弟子,和 虞博士 一房同住,朝夕请教。”丁玲《莎菲女士日记·一月十二日》:“到单独只剩两人在一房时,我的大胆,已经是变得毫无用处了。”⒉指家族的一支。巴金《家》二二:“这个大公馆里如今就只剩下 觉新 这一房人。”⒊犹言一户(人家)。《魏书·宣武帝纪》:“詔兵士 钟离 没落者,復一房田租三年。”《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自从造了大厅大堂,把旧屋空着
- 6.
一日两,两日三释义:谓一天一天接连下去。《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妇人叫 春梅 递茶与他吃,到晚夕与他共枕同床,过了一日两,两日三,似水如鱼,欢会如常。”《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靠大娘的身子还好,倒反照顾他,他更不过意。一日两,两日三,乡里又没个好医生,病不到一百天,就不在了。”
- 7.
一是释义:⒈一切;一概。 《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⒉都认为是正确的道理、做法等。《宋史·食货志》:“时有古今,世有升降,天地生财,其数有限,国家用财,其端无穷。归于一是,则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急,用之者舒,之外无他技也。”⒊全凭。《儒林外史》第十回:“一是二位老爷拣择。”
- 8.
一班释义:⒈表数量。用于人群。常含贬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也有一班妒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一个小小新闻,奏上一本。”元 无名氏《度翠柳》第二折:“待我辞别那一班儿姊妹兄弟,就跟的去。”《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进到厅上,一伙人在那里围着一张桌子赌钱,潘三 駡道:‘你这一班狗才,无事便在我这里胡闹!’”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⒉古代官吏等级,品以下又分若干班,以班多者为贵;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见
- 9.
一窝子释义:⒈亦作“一窠子”。一家老小;一伙。《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焦氏 单单算计这几个小儿女,那个思想去营运。一窝子坐食,能够几时。”柳青《铜墙铁壁》第五章:“头年解放 镇川 那阵,‘积善堂’一窝子早从 镇川 跑到 榆林 了。”张天翼《皮带》:“梁副官 那象鹅叫的笑,喊人时候的鼻音,炳生先生 觉得怪讨厌,可恶,卑鄙:他们那一窠子人都这么着。”⒉犹一团。《儒林外史》第四回:“他媳妇儿是庄南头 胡屠户 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髮。”
- 10.
一艺释义:⒈亦作“一蓺”。 “六艺”之一。指经学的一种。《史记·儒林列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敏速》:“天宝 中,汉州 雒县 尉 张涉 应一艺,自举日试万言,须中书考试。”宋 曾巩《读书》诗:“古人至白首,搜穷败肝肠,仅名通一艺,著书欲煌煌。”⒉谓一种才能或技艺。《后汉书·邓禹传》:“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蓺。”《诗话总龟·艺术》引 宋 李颀《古今诗话》:“唐 世一艺,如 公孙大娘 舞剑,曹刚 琵琶,米嘉荣 歌,皆见於 唐 贤诗
- 11.
丁祭释义: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 唐 日制不一。隋文帝 时一年有四祭,唐 武德 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 开元 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明 郑仲夔《耳新·令德》:“萧郡 尊思似 每丁祭,必斋宿学宫。”《儒林外史》第二回:“外祖母道:‘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第一场:“孔子庙每年的丁祭,都是由学生来主持的。”
- 12.
三嘴行释义:旧时市井詈词。指戏行。《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近来被 淮清桥 那些开三嘴行的挤坏了,所以来投奔老爹。”
- 13.
三征释义:⒈三国 魏 征南将军 王昶、征东将军 胡遵、镇南将军 毋丘俭 的合称。 《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是时,征南大将军 王昶、征东将军 胡遵、镇南将军 毋丘俭 等,各献征 吴 之计。朝以三征计异,詔问尚书 傅嘏。”胡三省 注:“汉 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 毋丘俭 方为镇南而曰三征,史概言之。”⒉朝廷三次征召。《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前后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晋书·儒林传·刘兆》:“武帝 时,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唐 李颀《送刘四赴夏县》诗:“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徵
- 14.
三雍释义:亦称“三雍宫”。汉 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汉书·河间献王传》:“武帝 时,献王 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詔策所问三十餘事。”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辟雍、明堂、灵臺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后汉书·儒林传上》:“中元 元年,初建三雍。明帝 即位,亲行其礼。”唐 张继《河间献王墓》诗:“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清 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肇建三雍陈礼乐,宫悬考击闻鸣鼉。”
- 15.
上上下下释义:⒈对一个集体中从上到下所有人的总称。《水浒传》第四九回:“他又上上下下都使了钱物,早晚间要教 包节级 牢里做翻他两箇。”《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这样商量定了,过了明日后日两天,就可上路,也省得伯父上上下下,人马山集的在此久坐。”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心地慈祥,口里唠叨,知悉 曾 家事最多,有话就说,曾 家上上下下都有些惹他不起。”⒉谓从头到脚。《红楼梦》第九三回:“众人拿眼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儒林外史》第二七回:“那少年把 鲍廷璽 上上下下看了一遍。”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一:“八仙桌前,豆
- 16.
下帷释义:⒈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史记·儒林列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 董仲舒 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三国 魏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才劣 仲舒,无下帷之思;家贫 孟公,无置酒之乐。”⒉引申指闭门苦读。南朝 梁 任昉《赠王僧孺》诗:“下帷无倦,升高有属。”《南史·王僧虔传》:“汝(僧虔 子 慈)年入立境,方应从宦,兼有室累,何处復得下帷如 王郎 时耶?”唐 李白《行行且游猎篇》:“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宋 晁冲之《和江子我竹夫人》诗:“下帷度日甘同梦,隐几终
- 17.
下晚释义:近黄昏的时候。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看看等到了下晚,总不来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三回:“不料事机不密,到了下晚时候,被 言夫人 知道了,叫人请了 言中丞 来大闹。”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他是昨儿给人装柈子进城来卖的,下晚落在王家店。”
- 18.
不伏释义:不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那大姓委实受冤,心里不伏,到上边监司处再告将下来。”《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回子心里不伏,一时聚众数百人,鸣锣罢市,闹到县前来。”
- 19.
不伦释义:⒈不伦不类。 《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陈奇猷 集释:“伦,类也。不伦,即今语不伦不类。”《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古人解经,也有穿凿的,先生这话就太不伦了。”详“不伦不类”。⒉不相当;不相类。《汉书·梁怀王刘揖传》:“臣愚以为王少,而父同产长,年齿不伦。”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变换虚字例》:“《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篇》:‘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按下句本作‘志不而邑邑’与上句‘口不能道善言’一律,特虚字不同耳。而,即能也……浅人不知‘而’与‘能’通,改作‘而志
- 20.
不将释义:⒈不送。《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成玄英 疏:“将,送也。”⒉犹不长。唐 元结《吕公表》:“呜呼!使公年寿之不将也,天其未厌兵革,不爱苍生歟?”按,《楚辞·严忌<哀时命>》:“白日晼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王逸 注:“将犹长也。”⒊阴阳家语。指宜于婚嫁的吉日。阴阳家谓:“阳将伤夫,阴将伤妇;阴阳俱将,夫妇俱伤;阴阳不将,夫妇荣昌。”见《协纪辨方书·义例·阴阳不将》。《儒林外史》第十回:“陈和甫 选在十二月初八日不将大吉,送过吉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