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寄名 寄名的意思
míng

寄名

简体寄名
繁体
拼音jì míng
注音ㄐ一ˋ ㄇ一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ì,(1) 托付。【组词】: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2) 依靠,依附。【组词】:寄居。寄食。寄生虫。(3) 托人传送,特指由邮局传递。【组词】:寄信。寄钱。(4) 认的亲属。【组词】:寄父。寄母。寄子。

míng,(1) 人或事物的称谓。【组词】: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2) 起名字。【例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例句】: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4) 叫出,说出。【组词】:不可名状。 (5) 声誉。【组词】: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组词】: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7) 占有。【组词】:不名一文。 (8) 量词,用于人。【组词】:三名工人。

基本含义

以自己的名义或名声代替他人行事。

寄名的意思

寄名 [jì míng]

1. 指幼童认他人为义父母或僧尼的俗家弟子以求长寿之举。

[father;]

寄名 引证解释

⒈ 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认他人为义父母,用其姓氏命名;或拜僧尼为师而不出家,谓之寄名

清 黄生 《义府·寄名》:“今俗有生子不利,而寄名於他人者。其事已起 汉 世。按《后汉·何后纪》:后生 辩,养於 史道人 家,号曰 史侯。注云:‘ 灵帝 数失子,不敢正名,寄养道人 史子眇 家’,即其事也。按‘道人’二字亦如此,注谓‘道术之人’。今俗亦有寄名於僧道者。”

⒉ 犹挂名,列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熊执易 为补闕,上疏极諫,窃示僚友 归登。

登 惨然曰:‘愿寄一名。雷霆之怒,恐足下不足以独当也。’”
《明史·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閭,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
清 陈梦雷 《东行口占》之一:“籍削寄名归卒伍,魂销凭梦返家园。”

⒊ 引申为托名,假名。

《云笈七籤》卷六:“太玄者, 孟法师 云是 太玄都 也。今为 老君 既隐 太平之乡,亦未详此是何所。必非摄跡还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


国语词典

寄名 [jì míng]

⒈ 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称为「寄名」。

《红楼梦·第二五回》:「过了一日,就有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进荣国府来请安。」

⒉ 挂名,列其名而不负实责。

《明史·卷二〇六·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


寄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寄名符释义:⒈旧时迷信,恐小儿夭折,常寄名于道观为徒,道士所授之符箓,称寄名符。 ⒉迷信者为死后在冥中得到保佑而寄名于神佛作仆役或门徒的凭证。
    • 2.
      寄名锁释义:迷信习俗。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表示借神的命令锁住,称为“寄名锁”。
    • 3.
      寄名释义:旧俗叫幼童认僧尼为师或认他人为义父母,以求长寿,叫做寄名。
    • 4.
      记名符释义:古代儿童佩用的一种迷信物。旧时恐小孩夭折,故寄名于神或僧道为弟子,并佩戴僧道所画的符箓,以辟邪祛祟,却病延年。《红楼梦》第八回:“﹝ 宝玉 ﹞项上掛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 5.
      附名释义:⒈寄名;托名。⒉在人家名字后边加署姓名。

寄名(jim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寄名是什么意思 寄名读音 怎么读 寄名,拼音是jì míng,寄名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寄名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