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分路 分路的意思
fēn

分路

简体分路
繁体
拼音fēn lù
注音ㄈㄣ ㄌ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ēn fèn,(1) 区划开。【组词】: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组词】: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组词】:分会。分行(háng )。(4) 散,离。【组词】: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 辨别。【组词】:区分。分析。(6) 区划而成的部分。【组词】:二分之一。(7) 一半。【例句】: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1)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组词】: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组词】: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 料想。【例句】:“自分已死久矣”。(4) 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组词】:知识分子。

lù,(1)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组词】:道路。公路。水路。陆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路相逢。(2)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组词】: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数(shù)。(3) 方面,地区。【组词】:外路货。各路人马。(4) 种类。【组词】:一路货色。(5) 大,正。【例句】:“厥声载路”。路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路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路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6) 车。【组词】:筚路。乘路。(7) 姓。

基本含义

指道路分开,各自走不同的方向。

分路的意思

分路 [fēn lù]

1. 连接电路两点的导体,部分电流由此流通形成平行或分流通路(在主电路中为了整流)

[ shunt; ]

2. 一种扩展到多于一个接收台的电报线路。每个接收台接收所发送的信号。

[ divided circuit; ]

3. 走不同方向的路。

[ along separate routes; ]

分路 引证解释

⒈ 谓分道而行。

《北齐书·琅邪王俨传》:“魏氏 旧制,中丞出,清道,与皇太子分路行。”
宋 陆游 《秋思》诗:“桑竹成阴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

⒉ 犹路途。

唐 刘长卿 《瓜洲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复宪台充贺兰大夫留后使之岭南时侍御先在淮南幕府》诗:“梅花分路远, 扬子 上潮宽。”


国语词典

分路 [fēn lù]

⒈ 分途、分道。

南朝梁·沈约〈内典序〉:「是故高必邈行,分路同趋。」
《红楼梦·第四二回》:「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

⒉ 电学上以一导体连接电路中两点,使成一并联之电路,则电流的一部分行于其中,以调节通过干线的电流,称为「分路」。


分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分流电阻释义:与某一电路并联的导体的电阻。 在总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电路上并联一个分路将能起到分流作用,部分电流由分路通过,使通过该部分电路的电流变小。分流电阻的阻值越小,分流作用越明显。在电流计线圈两端并联一个低阻值的分流电阻,就能使电流计的量程扩大,改装成安培表,可量度较大的电流。
    • 2.
      分涂释义:⒈亦作“分涂”。亦作“分途”。犹分道;分路。⒉喻事物性质或人的思想观点出现差别,产生分歧。⒊见“分涂”。
    • 3.
      分辙释义:⒈犹分路,分道。⒉分乘两车。
    • 4.
      分路扬镳释义:扬镳:指驱马前进。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5.
      分道扬镳释义:也说分路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多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北史·魏宗室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 丰沛,自应分路扬镳。” 扬镳:驱马前进。镳(biāo):马嚼子。
    • 6.
      剿杀释义:⒈犹剿戮。 《金史·古里甲石伦传》:“石伦 復言:‘日者遣军潜擣敌垒,欲分 石州 兵五百权屯 方山,剿杀土寇。’”《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蜀 将督军分路剿杀。”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四川 人在 明 末 清 初的时候遇过一次很大的屠杀,相传为 张献忠 剿杀 四川。”⒉勦殺:剿除,消灭。《金史·古里甲石伦传》:“日者遣军潜擣敌垒,欲分 石州 兵五百权屯 方山,勦杀土寇。”一本作“剿杀”。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当时--一九二五,二六年--他们的努力,例如勦杀‘学匪’,或者请出西哲 勖本霍尔 来
    • 7.
      勦办释义:使用武力镇压,从严惩办。 《花月痕》第四六回:“然后从上游分路勦办,水陆并进,力阨贼吭。”
    • 8.
      布路释义:谓分路走散。《左传·襄公三十年》:“郑 伯有 耆(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鐘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罢。”杜预 注:“布路,分散。”《新唐书·陆贽传》:“师一挫伤,则乘其危橈,布路东溃。”《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百官退朝,闻乱兵入城,布路窜匿。”
    • 9.
      扬镳分路释义:扬镳:指驱马前进。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10.
      日官释义:古代掌天象历数之官。《左传·桓公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杜预 注:“日官、日御,典歷数者。”杨伯峻 注:“天子日官盖即太史,职掌天象。”《后汉书·张衡传》:“曩滞日官,今又原之。”李贤 注:“日官,史官也。”王先谦 集解:“是再为太史令也。”《魏书·律历志下》:“及卯金受命,年历屡改,当涂启运,日官变业,分路扬鑣,异门驰騖。”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历》:“自时以后,至於 梁 唐,日官之任缺焉。”
    • 11.
      架陷释义:捏造罪名加以陷害。廖仲恺《支援江门油业工人通电》:“三数工友上前质问后,该市商团借端架陷。竟于下午四时,由油业东家 李超 ……督率数百人,分路围困工会,搜索工人,开枪射击。”
    • 12.
      稳审释义:⒈稳妥安详。宋 沉端节《西江月》词:“幸自心肠稳审,怎禁眼脑迷奚。”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事不要做到十分》:“韩稚圭 教一门生云:‘稳审著!大事将做小事做,小事将做大事看。’”⒉犹详察。《旧唐书·食货志上》:“开元 中,有御史 宇文融 献策,括籍外剩田、色役伪滥及逃户,许归首,免五年征赋。每丁量税一千五百钱。置摄御史分路检括稳审。”
    • 13.
      膏脣贩舌释义: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南朝 陈 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脣贩舌,分路扬鑣,无罪无辜,如兄如弟。”清 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弟焉得膏脣贩舌,媚死及生,周旋其刻薄之心乎?”参见“膏脣拭舌”。
    • 14.
      苗脉释义:⒈亦作“苗脉”。指矿苗和矿脉。《宋史·食货志下七》:“绍圣 元年,户部尚书 蔡京 奏:‘岑水 场铜额寖亏,而 商 虢 间苗脉多,陕 民不习烹採,久废不发。’”《金史·食货志三》:“﹝ 大定 ﹞十六年三月,遣使分路访察铜鑛苗脉。”宋 叶适《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况铁炭中卖,处处增足,非比铜坑,苗脉须要寻求。”⒉比喻事物的根源。明 杨慎《鄮山正论》:“介甫 亦可谓侥倖甚矣,然其苗脉亦从为 伊川 护法中来。甚至 介甫 作诗駡 昌黎,而 考亭 亦以其诗为是。”⒊见“苗脉”。
    • 15.
      虎视鹰扬释义:谓雄视高翔,甚有威仪。 清 施闰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明 正德 間,李空同 虎視鷹揚,望之森森武庫,學者風靡,固其雄也。大復 起而分路抗旌,如 唐 之 李 杜,各成一家。”
    • 16.
      诇探释义:侦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云南河口起义清方档案》:“仰秉宸謨,广諮方略,审察形势,詗探匪情,分路命将徵兵,运粮授械,不旬日而筹办粗备。”
    • 17.
      通检推排释义:金 代调查人民资产以定赋役的办法。通检,指调查;推排,指评定。渊源于 宋 代的“推割推排”。大定 四年(1164年)派员分路调查人民物力资财,规定等级,作为征收物力钱多寡和征发差役先后的根据。金 亡后随之消灭。亦省作“通推”。《金史·食货志一》:“近制,令人户推收物力,置簿标题,至通推时,止增新强,销旧弱,庶得其实。”
    • 18.
      通检释义:⒈普遍调查。《金史·世宗纪上》:“己卯,命 泰寧军 节度使 张弘信 等二十四人分路通检诸路物力。”《金史·食货志一》:“通检,即《周礼》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輦,辨物行徵之制也。”⒉指索引。如: 中 法 汉学研究所编有通检丛刊,其中有《淮南子通检》、《山海经通检》、《论衡通检》等等。
    • 19.
      顿轭释义:谓停车。《北齐书·琅邪王俨传》:“魏氏 旧制,中丞出,清道,与皇太子分路行,王公皆遥住车,去年,顿軛於地,以待中丞过。”

分路(fenl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分路是什么意思 分路读音 怎么读 分路,拼音是fēn lù,分路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分路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