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数 [yùn shù]
1. 命运。
英[fortune;]
运数 引证解释
⒈ 命运;气数。
引汉 荀悦 《申鉴·俗嫌》:“终始,运也;短长、数也。运数,非人力之为也。”
唐 白居易 《薛中丞》诗:“况闻善人命,长短繫运数。”
李大钊 《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他(大家族制)的崩颓破灭,也是不能逃避的运数。”
国语词典
运数 [yùn shù]
⒈ 命运气数。
引唐·白居易〈薛中丞〉诗:「况闻人善人命,长短系运数。」
《红楼梦·第五回》:「惟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运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否结释义:阻滞,郁结。 比喻运数不好。
- 2.
命禄释义:禄食运数。 星相家指人与生俱来的富贵贫贱、生死寿夭的运数。
- 3.
圣运释义:旧称在位皇帝或本朝的运数。 南朝 陈 徐陵《让右仆射初表》:“臣随望圣运,实在权舆,时参决胜之筹,颇奏发兵之讖。”唐 白居易《为宰相请上尊号第二表》:“金革已偃,销七十载之厉阶;玉烛方调,启一千年之圣运。”
- 4.
家运释义:家庭的运数。 《红楼梦》第一○七回:“你们别打量我是享得富贵受不得贫穷的人哪!不过这几年看着你们轰轰烈烈,我乐得都不管,説説笑笑,养身子罢了。那知道家运一败,直到这样!”《三侠五义》第三回:“这也是家运使然,活该是冤孽,再也躲不开的。”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在 曾 家家运旺盛的时代,宾客盈门。”
- 5.
推数释义:⒈推度情理。《孔丛子·记问》:“心之精神是谓圣。推数究理,不以物疑,周其所察,圣人难诸!”《汉书·徐乐传》:“关 东五穀不登,年岁未復,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⒉推算运数。《后汉书·方术传上·任文公》:“王莽 篡后,文公 推数,知当大乱。”李贤 注:“推历运之数也。”⒊计算次数。宋 苏轼《龙虎铅汞论》:“人能正坐,瞑目调息……息极则小通之,微则復闭之,为之推数,以多为贤,以久为功。”⒋首推;推选。郭沫若《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在 章太炎 之外,影响到 鲁迅
- 6.
星命之学释义:旧时术数家推算天星运数与人寿命运关系之学。清 周亮工《<医学正言>序》:“星命之学,不能舍五行生尅,周天垣度,以为推测堪舆之术。”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樟柳神》:“星命之学,自古传之。而絶不可解者,年用夏正而月首寅,日用周朔而时起子也。”
- 7.
星数释义:⒈星的数目。《公羊传·桓公八年》“天子之三公也”唐 徐彦 疏:“此言天子立百二十官者,非直上纪星数,亦下应十二辰。”⒉犹星命、运数。明 王鏊《震泽长语·杂论》:“后世星数之説行,谓人之富贵贫贱寿夭,莫不定於有生之初。”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灵迹·临安术士》:“﹝术士﹞告之曰:‘君星数甚恶,明春恐不免大戮。’”田汉《获虎之夜》:“咳,这也是一种星数。”⒊指星相之术。《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长安 西市中有个算命的老人……叫做 李知微,星数精妙。”
- 8.
淩厉释义:⒈凌空高飞;升腾直上。晋 葛洪《抱朴子·任命》:“鮋鰕踊悦於泥泞,赤螭凌厉乎高冥。”唐 李德裕《凤凰赋》:“畏采毛之摧落,不凌厉而奋飞。”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尽期君凌厉,羽翮高秋,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⒉形容气势猛烈逼人。《三国志·魏志·贾翊传》“太祖 不从,军遂无利”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至于 赤壁 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宋 朱淑真《白菊》诗:“回旋秋色漙清露,凌厉西风紫嫩霜。”明 宋濂《诸子辩》:“﹝ 庄子 ﹞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
- 9.
王气释义:旧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
- 10.
百一释义:⒈百中之一。 言极难得。⒉古代言灾变运数者,以阴阳代表对立面,阴为六,阳为一,互为消长。百一为阳数极点,百六为阴数极点。⒊见“百一诗”。
- 11.
脩濬释义:修理疏通。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仍随时保护运河,量加脩濬,每岁酌行河运数十万石,务使运道毋废。”
- 12.
运历释义:运数,命运。《旧唐书·后妃传下·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张説 以旧恩特承宠异, 説 亦奇 忠王 ( 唐肃宗 )仪表,心知运历所钟,故 寧亲公主 降 説 子 垍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 玠 ( 秦玠 )曾遇一异人授此数,歷推往古兴衰运历,无不皆验,常恨不能尽得其术。”
- 13.
运移时易释义:指运数终尽,时势变易。
- 14.
运输量释义:⒈每一次可容纳数或量(指人和车)(如交通运输系统所容纳的数量)上下班时间交通达到最高运输量。⒉一个运输系统的客运数或货运量铁路运输量高于过去的高峰年份。
- 15.
问数释义:占问运数。
- 16.
闰运释义:犹乱世。旧指运数不正常的时世。
- 17.
革运释义:国运变更。南朝 宋明帝《天符颂》:“天符革运,世诞英皇。”《隋书·苏威传》:“时 高熲 与 威 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