怵惕 [chù tì]
1. 恐惧警惕。
例怵惕不宁。
英[palpitation caused fright;]
怵惕 引证解释
⒈ 戒惧;惊惧。
引《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孔 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
《汉书·王商传》:“於是退 勃 使就国,卒无怵悐忧。”
颜师古 注:“悐,古惕字。”
唐 杜甫 《北征》诗:“拜辞诣闕下,怵惕久未出。”
《明史·岳正传》:“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
姚雪垠 《长夜》二三:“那个小姑娘头也不抬,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进去。”
国语词典
怵惕 [chù tì]
⒈ 惊恐。
引《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楚辞·宋玉·九辩》:「蟋蟀鸣此西堂,心怵惕而震荡兮。」
怵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夜释义:半夜。《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孔 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三国 魏 曹植《美女行》:“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唐 杜牧《投知己书》:“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於心。”茅盾《将赴重庆赠陈此生感怀》诗:“中夜起徘徊,寒螿何凄切!”
- 2.
怛惕释义:犹怵惕,惊惧。
- 3.
怵怛释义:犹怵惕。
- 4.
怵悐释义:见“怵惕”。
- 5.
怵惕恻隐释义:怵惕:惊恐害怕。形容人既担惊受怕,又同情怜悯。
- 6.
怵惕释义:恐惧警惕:怵惕不宁。
- 7.
恇扰释义:恐惧慌乱。 《宋书·刘景素传》:“景素 本乏威略,恇扰不知所为。”《梁书·武陵王纪传》:“时 陆纳 未平,蜀 军復逼,物情恇扰,世祖 忧焉。”《明史·外国传八·鞑靼》:“鸞 与 守谦 皆愞懦不敢战,兵部尚书 丁汝夔 恇扰不知所为,闭门守。”《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审势篇》:“吾愿吾国人视听志意之间,毋徒怵惕于大局之阽危,内自恇扰,而不谋所以对外之策。”
- 8.
术悐释义:怵惕。 戒惧警惕。
- 9.
欣欢释义:亦作“欣驩”。 亦作“欣懽”。欣喜欢乐。《荀子·非相》:“谈説之术,矜庄以莅之……欣驩芬薌以送之,寳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常无不受。”《庄子·盗跖》:“怵惕之恐,欣懽之喜,不监於心。”南朝 梁 王茂《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顶戴欣懽,不及抃舞。”唐 韩愈《贺赦表》:“未离贬窜之地,忽逢旷荡之恩;踊跃欣欢,实倍常品。”宋 苏轼《和子由蚕市》:“閒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蒋光慈《牯岭遗恨》诗:“往日的欣欢只能向梦里去追求。”
- 10.
藂集释义:聚集。 唐 元稹《告畬竹山神文》:“然而不砟不穫,不础不柱,藂集貙蟒,蔽弊道路,将五十年矣。”宋 王禹偁《回寇密直谢官启》:“目窥星斗之文章,身负刺芒之怵惕,钦隆感戴,藂集所怀,卑情不任。”
- 11.
虚警释义:戒惧,惊惧。唐 韩愈《秋怀》诗之五:“离离掛空悲,慼慼抱虚警。”方世举 注:“大抵警犹惊也,乃慼慼焉时怀怵惕耳。”明 李东阳《曰川会诸同年因效韩体》诗:“初心抱虚警,筋力当及斯。前贤勿復道,恐为尔辈嗤。”
- 12.
螴蜳释义:怵惕不安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