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夷 [róng yí]
1. 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谓艰险不宁。
戎夷 引证解释
⒈ 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
引《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若不远仗天威力, 河 湟 必恐陷戎夷。”
明 李贽 《覆梅客生书》:“士民仰 盖公 之卧治,戎夷赖 李牧 之在边。”
⒉ 谓艰险不宁。
引《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世路戎夷,祸乱遂合,駑怯偷生,自窜蛮貉。”
戎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入贡释义:⒈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周礼·秋官·小行人》:“令诸侯春入贡,秋献功,王亲受之,各以籍礼之。”《汉书·匈奴传上》:“﹝ 武王 ﹞放逐戎夷 涇 洛 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宋 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之一:“臣伏见 高丽 人使,每一次入贡,朝廷及 淮 浙 两路赐予餽送燕劳之费,约十餘万贯,而修饰亭舘,骚动行市,调发人船之费不在焉。”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荷兰刀剑》:“康熙 六年,荷兰国 入贡,其贡物有劒八枚。”⒉谓贡士入京参加会试。贡士,指乡贡考试合格者。唐 齐己《荆州贯休大师旧房》诗:“入贡
- 2.
奸慝释义:⒈亦作“姦匿”。亦作“奸慝”。指奸恶的人。《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乱。”《左传·昭公十四年》:“詰姦慝,举淹滞。”孔颖达 疏:“姦,邪;慝,恶。”三国 魏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君忠勇并奋,清除姦慝。”唐 陈子昂《禡牙文》:“奸慝窃命,戎夷不恭,则必肆诸市朝。”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朱子忿懥》:“宋 名臣録,自大姦慝外,凡在是非间者皆不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日给事中陈庆桂奏折》:“仰见皇上严惩奸慝,执法无私。”⒉奸恶的心术或
- 3.
戎夷解衣释义:戎夷心忧天下,舍己为人的精神。
- 4.
成阔释义:阔别。《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世路戎夷,祸乱遂合,駑怯偷生,自窜蛮貊,成阔十年,吉凶礼废。”
- 5.
河陇释义:古代指 河 西与 陇 右。 相当今 甘肃省 西部地区。《后汉书·隗嚣传》:“数年之閒,冀圣 汉 復存,当挈 河 陇 奉旧都以归本朝。”《宋书·夷蛮传论》:“晋 氏南移,河 陇 夐隔,戎夷梗路,外域天断。”《新唐书·吐蕃传下》:“赞磨 代之,为东面节度使,专 河 陇。”宋 曾巩《唐安乡开元寺卧禅师净土堂碑铭》:“自 河 陇 没於 羌 夷,州县城郭、官寺民庐,莫不毁废。”
- 6.
邑里释义:⒈乡里。《墨子·尚贤中》:“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宋 陈师道《<茶经>序》:“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於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清 俞蛟《梦厂杂著·李少白传》:“李杜,字 少白,与余同邑里。”⒉指乡里的人民。《吕氏春秋·诬徒》:“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慙於知友邑里。”《后汉书·朱暉传》:“自去 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清 归庄《噫嘻》诗之二:“虏方逼断髮,邑里尽夷蛮。”⒊乡贯;籍贯。唐 刘知几《史通·邑里》:“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
- 7.
飘迅释义:⒈短促。晋 葛洪《抱朴子·任命》:“年期奄冉而不久,託世飘迅而不再。”⒉飘忽迅疾。《宋书·郑鲜之裴松之等传论》:“夫戎夷狡黠,飘迅难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