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校理 校理的意思
xiào

校理

简体校理
繁体
拼音xiào lǐ
注音ㄒㄧㄠˋ ㄌㄧ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ào jiào,(1)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组词】:校园。校长。(2)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3)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例句】: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1) 比较。【组词】:校场。(2) 查对、订正。【组词】:校勘。校订。校对。

lǐ,(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组词】:心理。肌理。条理。事理。(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组词】: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例句】:理科,数理化。理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组词】: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组词】:理睬。答理。(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

基本含义

校理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校正、整理、核对、审查、调查等意思。

校理的意思

校理 [xiào lǐ]

1. 校勘整理。

2. 论理,讲理。

3. 审察治理。

5. 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置集贤殿校理,宋因之。元、明废。清置文渊阁校理,掌注册点验。

校理 引证解释

⒈ 校勘整理。

《汉书·刘歆传》:“孝成皇帝 閔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
唐 岑参 《送魏升卿擢第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诗:“魏侯 校理復何如,前日人来不得书。”

⒉ 论理,讲理。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之》:“达见同善,通辩异科,一曰言道,二曰论心,三曰校理。言道者本之於天,论心者议之於人,校理者取之於物。”

⒊ 审察治理。

《北齐书·崔昂传》:“昂 校理有术,下无奸伪,经手歷目,知无不为,朝廷叹其至公。”

⒋ 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 唐 置 集贤殿 校理, 宋 因之。 元、明 废。 清 置 文渊阁 校理,掌注册点验。


国语词典

校理 [xiào lǐ]

⒈ 校订整理。

《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孝成皇帝愍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
唐·岑参〈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诗:「 魏侯校理复何如,前日人来不得书。」

⒉ 职官名。专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代时隶属于集贤殿、弘文馆,宋沿袭之。清代文渊阁亦有此官。


校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丽正修书院释义:亦作“丽正书院”。 又称集贤殿书院。唐 始置,为中央掌管刊辑、校理经籍,搜罗遗逸图书,承旨撰集文章的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二》:“﹝ 开元 ﹞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脩书院……十二年,东都 明福门 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脩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宋 戴埴《鼠璞》卷上:“今行在内南门名曰 丽正。本取重离丽正之义。然丽正乃 唐 集贤院名,张説 谓丽正乃礼乐之司。丽正书院,开元 五年建,十三年改为集贤院。”亦省称“丽正”。唐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圣上崇儒重德,亲自讲论,刊校图书,详延学者,今之丽正,即是圣
    • 2.
      书筵释义:谓校理书籍之席位。
    • 3.
      击柝释义:敲梆子巡夜。亦喻战事,战乱。《易·繫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重门有击柝之警,治戎遏暴客之变。”唐 杜甫《暮归》诗:“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復乌啼。”《宋朝事实类苑·官政治绩·张乖崖一》引 宋 沉括《梦溪笔谈》:“时贼锋方敛,纪纲过肃,蜀 民尚怀击柝之惴。”明 高启《中秋翫月张校理宅得南字》诗:“关山几处未解兵,击柝不寐愁丁男。”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市头的电灯发出苍黄的冷光,击柝的声音三下,电车早已停了。”
    • 4.
      初校释义:初步校理。
    • 5.
      啓发释义:⒈谓开导其心,使之领悟。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启发 和帝,诛讨 竇氏。”《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麟 屡进策画,启发 垂 意,垂 更奇之,宠待与诸子均矣。”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老李 的话,给了我启发。”⒉阐明;发挥。汉 班固《西都赋》:“启发篇章,校理秘文。”《晋书·隐逸传·索袭》:“游思於阴阳之术,著天文地理十餘篇,多所启发。”⒊谓掀开覆盖物,使暴露在外。宋 王禹偁《金吾》:“享年六十九,固不为夭折,考终北牖
    • 6.
      奇童释义:才能优异的儿童。《后汉书·杜根传》:“﹝ 根 ﹞父 安,字 伯夷,少有志节,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宋 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公有器度,舅礼部侍郎 孔武仲,祕阁校理 平仲,叹誉以为奇童。”郭沫若《由葛录亚想到夏完淳》:“﹝ 夏完淳 ﹞不仅博闻强记,长于诗文,而且在围棋方面已可称为国手,确实是多才多艺的一位奇童了。”
    • 7.
      定鼎门释义:唐 代东都 洛阳 城南有三门,其正南名 定鼎门。《旧唐书·武攸绪传》:“攸绪 应召至都,授太子宾客。寻请归 嵩山,制从之,令京官五品以上饯送于 定鼎门 外。”唐 韩愈《送郑十校理序》:“于其行日,分司吏与留守之从事,窃载酒肴,席 定鼎门 外,盛宾客以饯之。”唐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长寿 三年,则天 徵天下铜五十万餘斤,铁三百三十餘万,钱二万七千贯,於 定鼎门 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清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城……南面三门,正南曰 定鼎门。”参见“鼎
    • 8.
      崇陵释义:⒈陵墓名。唐德宗 的陵墓。在今 陕西 泾阳县 北 嵯峨山。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伏以 崇陵 仙寝,復土纔终。”⒉陵墓名。宋光宗 的陵墓 永崇陵 的简称。在今 浙江 绍兴市 东南 攒宫。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典礼·光宗配飨议》:“卫公 之孙祕阁校理 元刚,復言其祖首侍 崇陵 讲读,后在相位,始终六年。”⒊陵墓名。清德宗 的陵墓。在今 河北 易县 西 永宁山。《清史稿·宣统皇帝纪》:“詔定 西陵 金龙峪 为 德宗景皇帝 山陵,称曰 崇陵。”
    • 9.
      弘文馆释义:唐 武德 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 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 李弘 名,改曰昭文馆。玄宗 开元 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 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 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 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
    • 10.
      待阙释义:⒈谓虚位以待。南朝 梁 沉约《太常卿任昉墓志铭》:“川谿望归,岩阿待闕,幽光忽断,穷灯黯灭。”⒉等待补缺任命。宋 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君以 治平 三年,待闕於 常州,於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宋 苏轼《与鲜于子骏书》之三:“日夕归 南康军 待闕。”
    • 11.
      御书释义:⒈进呈于帝王的书。 后称帝王的书为御书。《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火踰公宫,桓 僖 灾。救火者皆曰顾府。南宫敬叔 至,命周人出御书,俟於宫。”杜预 注:“御书,进於君者也。”唐 韩愈《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詔下 河南 徵拜京兆昭应尉,校理 集贤 御书。”⒉皇帝书写的字。唐 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诗:“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清 方苞《两朝圣恩恭纪》:“嗣是每以御製诗文、御书宣示南书房。”⒊谓皇帝书写。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余深 罢相,居 福州,第中有荔枝,初实絶大而美,名
    • 12.
      慊慊释义:心不满足貌;不自满貌。 《后汉书·五行志一》:“石上慊慊舂黄粱者,言 永乐 虽积金钱,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也。”《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张铣 注:“慊慊,心不足貌。”唐 韩愈《送郑十校理序》:“今生始进仕,获重语於天下,而慊慊若不足,真能守其家法矣!”《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吾幸託肺附,非不知往必死,但举朝无蹈难之臣,使圣情慊慊耳!”胡三省 注:“慊慊,嫌恨不足之意。”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担夫曰:‘是为 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
    • 13.
      斠紬释义:犹校理。
    • 14.
      权任释义:⒈权力职责。《后汉书·陈忠传》:“常侍 江京、李闰 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后 諤 稍稍进用,数年间为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判司农寺,皆要官。权任渐重。无何,坐事夺数官。”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屡兼二品正卿》:“又以太宰正兼大司马者一次,皆身綰二綬,各领事寄,极古今权任之重,一身当之。”⒉暂且担任。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上:“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也。”
    • 15.
      校书释义:⒈校勘书籍。 《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建初 中,肃宗 博召文学之士,以 毅 为兰臺令史,拜郎中,与 班固、贾逵 共典校书。”《三国志·蜀志·向朗传》:“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宋 无名氏《王氏谈录·校书》:“公言校书之例,它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不取可惜,盖不可决谓非昔人之意,俱当存之。”清 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书者,列各本异文,纤悉必备也。”⒉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汉 有校书郎中,三国 魏 始置秘书校书郎,隋、唐 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⒊唐 胡曾《赠薛涛》诗:“万里桥 边女
    • 16.
      校书部释义:古代指国家校理藏书之所。
    • 17.
      校叙释义:校理补叙。
    • 18.
      笑骂从汝释义:谓对他人的讥刺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宋史·邓绾传》:“帝問 安石 及 吕惠卿,以不識對。帝曰:‘安石,今之古人;惠卿,賢人也。’退見 安石,欣然如素交。宰相 陳升之、馮京 以 綰 練邊事,屬 安石 致齋,復使知 寧州。綰 聞之不樂……明日,果除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孔目房。鄉人在都者皆笑且駡,綰 曰:‘笑駡從汝,好官須我爲之。’”
    • 19.
      苏舜钦释义:(1008-1049)北宋诗人。 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景年间进士。做过县令等小官,后任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被诬革职,隐居苏州沧浪亭以终。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重要作家。有《沧浪亭记》等名篇。有《苏学士文集》。
    • 20.
      金根释义:⒈见“金根车”。⒉唐李绰《尚书故实》:“昌黎生者,名父子也,虽教有义方,而性颇闇劣。尝为集贤校理,史传中有説金根车处,皆臆断之,曰:‘岂其误歟?必金银车。’悉改根字为银字。至除拾遗,果为諫院不受。俄有以故人子悯之者,因辟为鹿门从事。”后因以“金根”为文字遭谬改之典。

校理(xiao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校理是什么意思 校理读音 怎么读 校理,拼音是xiào lǐ,校理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校理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