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子 [hào zi]
1. 劳动时大伙一起唱的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以统一步调减轻疲劳。
英[ work song sung to synchronize movement,with one person leading; ]
2. 标志;记号。
英[ mark; ]
号子 引证解释
⒈ 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
引《糊涂世界》卷十一:“我时常听説号子里闹鬼,我第一场就遇到这事,我不可不去看看。”
⒉ 监房。
引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二等普通号(即三等号)是最苦最糟的号子。”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尤妙的是 李公朴 先生,他好像在学校时代准备演说竞赛似的,不但把所备的材料念得烂熟,而且还要在号子里大练其嗓子。”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昏暗的号子里十分拥挤,犯人们多得连翻转身也不方便。”
⒊ 在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引《西游记》第七三回:“每一个小 行者 ……一齐着力,打个号子,把那丝绳都搅断,各搅了有十餘斤。”
杨朔 《鸭绿江南北》:“许多 朝鲜 战士点起一堆一堆的木柴照着亮,紧张的叫着号子,动手往外拉那些死车。”
⒋ 犹品类。常与指示代词“这”、“那”连用。
引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有我们这号子人,不用说捞船,就是一座一座山,也会托起来的!”
华纯 等《秧歌剧选·大家好》:“快不要提那号子事啦!”
⒌ 管乐器。即号筒。参见“号筒”。
国语词典
号子 [hào zi]
⒈ 代客买卖证券为业的证券行号。每家证券商都有一个代表号码,大多依据设立先后顺序排列。
号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叫号释义:⒈呼唤表示先后次序的号。 ⒉喊号子。⒊〈动〉大声呼喊;号叫。
- 2.
号板释义:科举考试时,号子中供生员答卷兼睡觉用的木板。
- 3.
号舍释义:⒈古代州、郡等学舍。⒉即号子。
- 4.
吆号子释义:陕北 一种农村小调,是劳动时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多半由一个人领唱,唱完一句或一段,众人“吆号”“吆号”地帮腔,故称。亦指大声唱“吆号子”。
- 5.
寇儆释义:同“寇警”。《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自 零昌、狼莫 死后,诸 羌 瓦解,三辅、益州 无復寇儆。”
- 6.
打号子释义:为共同用力而喊号子。
- 7.
打号释义:喊号子。
- 8.
招军释义:⒈招募兵士。⒉管乐器。即号子。铜制,分两节,发音极为洪亮。旧时军队中用作召集。开拔等信号。民间鼓吹乐中亦常用。
- 9.
杵歌释义:夯歌;打夯号子。宋 周密《武林旧事·大礼》:“自 嘉会门 至 丽正门,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輅之往来。每队各有歌头,以綵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按,《左传·襄公十七年》:“筑者謳曰:‘泽门 之晳,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此亦古代的杵歌。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
- 10.
民歌释义:劳动人民口头传唱的诗歌,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等。有时泛指歌谣。内容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曲调优美单纯、语言朴素清新,多用比兴,音调铿锵。各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各种形式的民歌。
- 11.
牢禀释义:亦作“牢廩”。粮饷。《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诸将多断盗牢稟,私自润入。”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牢,价直。”《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四年》:“乌桓 以牢稟逋县,多叛还本国。”胡三省 注:“牢,价直也。稟,给也。”《宋史·吕公弼传》:“卫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减其牢廩,徙之 淮南。”
- 12.
相杵释义:舂谷时发出的号子声。语本《礼记·檀弓上》:“邻有丧,舂不相。”《史记·商君列传》:“五羖大夫 死,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相谓送杵声,以声音自劝也。”《宋书·符瑞志下》:“臣不量卑懵,窃慕击壤有作,相杵成謳。”
- 13.
纤夫号子释义:劳动号子的一种,属三峡船歌船谣范畴,为船工驾船闯滩常用的排号。
- 14.
舆謣释义:众人扛重物时所唱出的号子声。
- 15.
虚耗释义:⒈空竭。 《韩诗外传》卷十:“今百姓之於外,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口,虚耗而赋歛无已,王收太半而藏之臺,是以天火之。”《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自 羌 叛十餘年閒,兵连师老,不暂寧息……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 凉 二州遂至虚耗。”唐 刘肃《大唐新语·极谏》:“总章 中,高宗 将幸 凉州,时 陇右 虚耗,议者以为非便。”明 何景明《功实篇》:“汉武 之才过於 文 景,承三世之富厚,不易纪而虚耗者,好大无厌也。”⒉白白地消耗,浪费。郑观应《盛世危言·电报》:“电报,学生测量未準,停报久而虚耗多。
- 16.
设难释义:谓设词诘难。《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今三郡未復,园陵单外,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但计所费,不图其安。”《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建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设难者,铺设其辞以发难。”清 吴伟业《赠苍雪》诗:“设难 何衡阳,答疑 刘少府。”章炳麟《文学说例》:“《文选》不録口説,此后人所宜法。惟録 宋玉《对楚王问》,盖与《渔父》、《卜居》同为设难,非具有此对,故独取尔。”
- 17.
邪许释义:亦作“邪軤”。 亦作“邪謣”。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即号子声。一人领呼称为号头,众人应和称为打号。
号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叫号释义:⒈呼唤表示先后次序的号。 ⒉喊号子。⒊〈动〉大声呼喊;号叫。
- 2.
号板释义:科举考试时,号子中供生员答卷兼睡觉用的木板。
- 3.
号舍释义:⒈古代州、郡等学舍。⒉即号子。
- 4.
吆号子释义:陕北 一种农村小调,是劳动时一种集体唱歌的形式。多半由一个人领唱,唱完一句或一段,众人“吆号”“吆号”地帮腔,故称。亦指大声唱“吆号子”。
- 5.
寇儆释义:同“寇警”。《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自 零昌、狼莫 死后,诸 羌 瓦解,三辅、益州 无復寇儆。”
- 6.
打号子释义:为共同用力而喊号子。
- 7.
打号释义:喊号子。
- 8.
招军释义:⒈招募兵士。⒉管乐器。即号子。铜制,分两节,发音极为洪亮。旧时军队中用作召集。开拔等信号。民间鼓吹乐中亦常用。
- 9.
杵歌释义:夯歌;打夯号子。宋 周密《武林旧事·大礼》:“自 嘉会门 至 丽正门,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輅之往来。每队各有歌头,以綵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按,《左传·襄公十七年》:“筑者謳曰:‘泽门 之晳,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此亦古代的杵歌。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
- 10.
民歌释义:劳动人民口头传唱的诗歌,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等。有时泛指歌谣。内容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曲调优美单纯、语言朴素清新,多用比兴,音调铿锵。各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各种形式的民歌。
- 11.
牢禀释义:亦作“牢廩”。粮饷。《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诸将多断盗牢稟,私自润入。”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牢,价直。”《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四年》:“乌桓 以牢稟逋县,多叛还本国。”胡三省 注:“牢,价直也。稟,给也。”《宋史·吕公弼传》:“卫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减其牢廩,徙之 淮南。”
- 12.
相杵释义:舂谷时发出的号子声。语本《礼记·檀弓上》:“邻有丧,舂不相。”《史记·商君列传》:“五羖大夫 死,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相谓送杵声,以声音自劝也。”《宋书·符瑞志下》:“臣不量卑懵,窃慕击壤有作,相杵成謳。”
- 13.
纤夫号子释义:劳动号子的一种,属三峡船歌船谣范畴,为船工驾船闯滩常用的排号。
- 14.
舆謣释义:众人扛重物时所唱出的号子声。
- 15.
虚耗释义:⒈空竭。 《韩诗外传》卷十:“今百姓之於外,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口,虚耗而赋歛无已,王收太半而藏之臺,是以天火之。”《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自 羌 叛十餘年閒,兵连师老,不暂寧息……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 凉 二州遂至虚耗。”唐 刘肃《大唐新语·极谏》:“总章 中,高宗 将幸 凉州,时 陇右 虚耗,议者以为非便。”明 何景明《功实篇》:“汉武 之才过於 文 景,承三世之富厚,不易纪而虚耗者,好大无厌也。”⒉白白地消耗,浪费。郑观应《盛世危言·电报》:“电报,学生测量未準,停报久而虚耗多。
- 16.
设难释义:谓设词诘难。《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今三郡未復,园陵单外,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但计所费,不图其安。”《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建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设难者,铺设其辞以发难。”清 吴伟业《赠苍雪》诗:“设难 何衡阳,答疑 刘少府。”章炳麟《文学说例》:“《文选》不録口説,此后人所宜法。惟録 宋玉《对楚王问》,盖与《渔父》、《卜居》同为设难,非具有此对,故独取尔。”
- 17.
邪许释义:亦作“邪軤”。 亦作“邪謣”。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即号子声。一人领呼称为号头,众人应和称为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