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愤 [yōu fèn]
1. 隐藏在内心里的怨愤。
英[hidden resentment; dumb anger;]
幽愤 引证解释
⒈ 郁结的怨愤。
引汉 崔寔 《政论》:“斯 贾生 之所以排於 絳 灌,屈子 之所以攄其幽愤者也。”
《晋书·刘琨传》:“琨 诗託意非常,攄畅幽愤。”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我歌尔其聆,幽愤得一吐。”
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诗:“埋玉深深未敢传,万千幽愤欲回天。”
国语词典
幽愤 [yōu fèn]
⒈ 抑郁不满之情。
引《晋书·卷六二·刘琨传》:「琨诗托意非常,摅畅幽愤。」
幽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年三秀释义:古人谓芝草一年三次开花,服之可以长生。《文选·张衡<思玄赋>》:“冀一年之三秀兮,遒白露之为霜。”李善 注:“《楚辞》:‘采三秀於山间。’王逸 曰:‘三秀,谓芝草也。’”《文选·嵇康<幽愤诗>》:“煌煌灵芝,一年三秀。”吕延济 注:“灵芝草药,一年三开花秀,服之长生。”
- 2.
万石释义:⒈《汉书·石奋传》:“奋 长子 建,次甲,次乙,次 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 於是 景帝 曰:‘石君 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 奋 为 万石君。”后因以“万石”指 汉 石奋。三国 魏 嵇康《琴赋》:“惠施 以之辩给,万石 以之訥慎。”三国 魏 嵇康《幽愤诗》:“万石 周慎,安亲保荣。”⒉指一家有五人官至二千石或一家多人为大官者。《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延年 兄弟五人皆有吏材,至大官,东海 号曰‘万石 严嫗(延年 母)’。”《新唐书·张文瓘传》:“﹝ 张文瓘 ﹞四子:潜,为 魏州
- 3.
事与愿违释义: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晋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 4.
咎悔释义:⒈灾祸;灾患。 汉 班固《奕旨》:“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 虞仲 信可喜。”三国 魏 嵇康《幽愤》诗:“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衡(禰衡)恃才倜儻,肆狂狷於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⒉指悔过,追悔自责。清 陈梦雷《绝交书》:“年兄不自咎悔,对人反责不孝以十四年纪纲到省,不与回书。”
- 5.
无威释义:⒈不施威力。《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凡诸侯小国,晋 楚 所以兵威之……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三国 魏 嵇康《幽愤》诗:“母兄鞠育,有慈无威。”⒉不自重;没有威信。《汉书·地理志下》:“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旧题 汉 黄石公《素书·遵义》:“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
- 6.
神合释义:⒈精神会合。唐 元稹《莺莺传》:“心邇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清 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盖所谓百年智巧,消磨欲尽,而后意动天机,神合自然,难为粉墨者道也。”⒉十分相合。《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引《明诗选》:“李舒草 曰:‘﹝ 献吉 ﹞古诗乐府纯法 汉 魏,下及 阮 谢,无不神合。’”
- 7.
老庄释义:老子 和 庄子 的并称。 春秋、战国 时道教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 老子、庄子 学说为代表的道教思想。老 庄 并提,始于 汉,盛于 魏 晋 以后。《淮南子·要略》:“道应者,揽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跡,察祸福利害之反,考验乎 老 庄 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三国 魏 曹植《七启》:“窃慕古人之所志,仰 老 庄 之遗风。”三国 魏 嵇康《幽愤》诗:“託好 老 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老 庄 之作,管 孟 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唐 陈子昂《夏日晖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