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旄 [yǔ máo]
1. 乐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饰,故亦为旌旗的代称。
羽旄 引证解释
⒈ 乐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
引《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郑玄 注:“羽,翟羽;旄,旄牛尾。文舞所执。”
《庄子·天道》:“鐘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
宋 苏轼 《九成台铭》:“使耳闻天籟,则凡有形有声者,皆吾羽旄、干戚、管磬、匏絃。”
⒉ 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饰,故亦为旌旗的代称。
引《墨子·非攻中》:“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腐烂不反者,不可胜数。”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宋 苏轼 《送范纯粹守庆州》诗:“羽旄照城闕,谈笑安边隅。”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七:“期门护蹕绕城皋,万乘 长杨 拥羽旄。”
国语词典
羽旄 [yǔ máo]
⒈ 雉鸡的羽毛或旄牛尾。
引《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⒉ 用雉鸡的羽毛或旄牛尾装饰的旌旗,王者出游时车上所立。
引《左传·定公四年》:「晋人假羽旄于郑,郑人与之。」
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您看羽旄之影渐没,车马之音不闻。」
羽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周衞释义:⒈环卫,禁卫。引申指宫禁。《汉书·司马迁传》:“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衞之中。”⒉防卫。《文选·左思<吴都赋>》:“土壤不足以摄生,山川不足以周衞。”吕向 注:“周衞,谓防衞也。”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局拘律树林》:“是时 如来 与大众俱,金刚周衞,四天王前导。”⒊指禁卫兵士。晋 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至秋冬,乃振威灵,整法驾,备周衞,设羽旄。”宋 曾巩《曲珍四厢都指挥使绛州防御使制》:“周衞典军之官,名城御侮之寄,兼是宠数,以畴尔庸。”
- 2.
执干戚舞释义:指远古之人手执盾类和斧类的兵器进行的舞蹈。古时舞蹈有文武之分,文舞执羽旄,武舞执兵器,因而执干戚舞是武舞的一种。
- 3.
扬蕤释义:⒈谓彩带飘舞。形容威武。晋 左思《吴都赋》:“摄乌号,佩干将。羽旄扬蕤,雄戟耀芒。”⒉显扬芳名。南朝 梁 江淹《伤友人赋》:“金虽重而见铸,桂徒芳而被折。百年一尽兮,贵扬蕤於后烈。”唐 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三从按礼,无亏内则之风;四德扬蕤,载阐中闺之训。”
- 4.
护跸释义:护卫帝王的车驾。 宋 龚明之《中吴纪闻·先高祖》:“用翰林学士 李宗諤 荐,擢监察御史,属 真宗 东封,护蹕还都,迁殿中侍御史兼左巡使。”清 陈梦雷《秋兴》诗之七:“期门护蹕绕城皋,万乘 长杨 拥羽旄。”清 钱泳《履园丛话·精怪·管库狐仙》:“自 乾隆 二十七年二月圣驾南巡,吾等护蹕而来。”
- 5.
殷盛释义:⒈富裕。《列子·说符》:“虞氏 者,梁 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史记·李斯列传》:“孝公 用 商鞅 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旧唐书·窦建德传》:“文皇帝 时,天下殷盛。”清 恽敬《子惠府君逸事》:“盖其时天下殷盛,士大夫多暇日,以风雅相尚。”⒉众多。《汉书·礼乐志》:“羽旄殷盛,芬哉芒芒。”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玄宗 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常不减数千餘人。”《明史·张士诚传》:“吴 承平久,户口殷盛。”⒊茂盛;繁盛。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苕》:“苕草色青黄,
- 6.
甲楯释义:⒈亦作“甲盾”。 盔甲和盾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条侯 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宋史·外戚传中·李昭亮》:“昭亮 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⒉泛指武器。清 唐甄《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⒊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宋 李纲《议国是》:“夫 吴 伐 越,勾践 以甲
- 7.
羽节释义:用羽旄装饰的节。 多指神仙仪卫。
- 8.
鸾旗车释义: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晋书·舆服志》:“鸞旗车,驾四,先輅所载也。鸞旗者,谓析羽旄而编之,列繫幢傍也。”宋 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鸾旗》:“《通典》曰:鸞旗车,汉 制,编羽旄列繫幡傍。胡广 曰:以铜作鸞鸟於车衡上。《宋朝会要》曰:汉 制为前驱,上载赤旗,绣鸞也。《皇祐大饗明堂记》曰:景祐 五年,重制此旗,赤质绣鸞,载以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