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遁 [táo dùn]
1. 逃跑;隐藏躲避起来。
例逃遁的散兵。
英[flee; escape; evade;]
逃遁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逃遯”。逃走;逃避。
引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贵;获虏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贱。”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西戎之首,北虏之渠,怛威愧德,失据狼狈,收其种落,逃遁远去。”
郭沫若 《蜩螗集·<题关山月画>跋》:“揆厥原由,盖因 明 清 之际,诸大家因宗社沦亡,河山之痛,沉亘于胸,故採取逃遯现实一涂以为烟幕耳。”
茅盾 《子夜》十八:“四小姐所欲不遂,当然逃遁到《太上感应篇》。”
国语词典
逃遁 [táo dùn]
⒈ 逃离。
引《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刘仁恭为失却单可及,仰天大哭,自放火将军营烧了,一夜逃遁。」
《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三月,黄巢军败食尽,待为逃遁计。」
逃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亡去释义:⒈逃遁。 ⒉散失。
- 2.
亡逋释义:⒈逃遁,逃亡。⒉逃亡的人。
- 3.
奸便释义:亦作“奸便”。奸计。《三国志·吴志·陆抗传》:“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姦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三:“贼徒胆破,军势不安,逃遁有跡,日夜枝梧,免落奸便。”《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乞早差近上臣僚监督臣僚 鄜延 一路进兵,同入贼界,免致落贼姦便。”
- 4.
宠秩释义:⒈宠爱而授以官秩。 《左传·昭公八年》:“子旗 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诲之,犹惧其不济,吾又宠秩之,其若先人何?’”《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彼 慕容评 者,蔽君专政,忌贤疾功,愚闇贪虐以丧其国,国亡不死,逃遁见禽。秦王 坚 不以为诛首,又从而宠秩之,是爱一人而不爱一国之人也。”胡三省 注:“宠秩,谓宠而序其官,使不失次也。”⒉指尊贵的官秩。唐 元稹《代李中丞谢官表》:“伏奉今月二十九日制,授臣御史中丞。宠秩踰涯,心魂战越。”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八:“﹝ 杨邦毅 ﹞绰有 张御史 之风,无愧
- 5.
延陵释义:⒈古邑名。春秋 吴 邑,公子 季札 因让国避居(一说受封)于此。故址在今 江苏 常州市。《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去之 延陵,终身不入 吴 国。”何休 注:“延陵,吴 下邑。”《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 封於 延陵。”⒉借指 季札。汉 王粲《赠文叔良》诗:“延陵 有作,侨 肸 是与。”宋 范仲淹《吴岩寺》诗:“唯有 延陵 逃遁去,清名高节老乾坤。”清 李渔《怜香伴·狂喜》:“你虽是 王莽 虚谦,我当做 延陵 真让。”参见“延陵季子”。⒊汉成帝 陵。《汉书·成帝纪》:“﹝ 绥和 二年﹞四月
- 6.
星遁释义:星夜逃遁。
- 7.
流遁释义:⒈流荡逃遁。 ⒉耽乐放纵。⒊同“流循”。
- 8.
臧丈释义:《庄子》寓言中的人物。 指 姜太公。文王 至 臧 地巡视,见一丈夫钓,乃授政于 臧丈人,三年而国家大治;文王 问可否扩而广之,以至统治整个天下,臧丈人 当夜逃遁。见《庄子·田子方》。后因用以为典。南朝 陈 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铭》:“德秀 臧丈,风高 广 成。”
- 9.
蜃精释义:传说中蜃蛟的精怪。《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神仙部》:“真君(许真君)谓门人曰:‘适来年少,乃是蛟蜃之精,吾念 江 西累为洪水所害,若非剪戮,恐致逃遁。’……于是蜃精復变本形,宛转堂下,寻为吏兵所杀。”
- 10.
蜚遯释义:逃遁;隐退。清 钱谦益 《岁星解寿薛谐孟先生六十》:“脱屣富贵,蜚遯流俗,天下之人望之,以为秀出天外,不可梯接。”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譬之同在漏舟……其所厌者为此漏舟,非厌同在漏舟之人,明矣。与彼蜚遯甘节之夫所志正相反对,彼所厌者,实圆颅方趾之人羣也。”
- 11.
败遁释义:逃遁,逃跑。
- 12.
趋背释义:逃遁,逃避。
- 13.
逃遯释义:见“逃遁”。
- 14.
逃顿释义:犹逃遁。
- 15.
逊郊释义:谓天子逃遁于荒野。
- 16.
逋逸释义:⒈逃亡;逃遁。 ⒉指逃遁者。⒊怠惰安逸。
- 17.
逐遁释义:追逐逃遁之人。
- 18.
遁入空门释义: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