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惧 [wēi jù]
1. 忧虑恐惧。
危惧 引证解释
⒈ 忧虑恐惧。
引《书·汤诰》:“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新唐书·卢携传》:“及 巢 破 淮南,璘 战死, 忠武 兵乱,天下危惧。”
邹韬奋 《经历》十一:“我们的心理是特别的紧张,差不多每日二十四小时都是时刻在惴惴危惧着的。”
危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业业释义:⒈危惧貌。⒉高大雄壮貌。
- 2.
危心释义:谓心存戒惧。语本《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后汉书·明帝纪赞》:“显宗 丕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姦胜。”李贤 注:“危心,言常危惧。”宋 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危心惟觳觫,直道忍蘧蒢。”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洎夫今兹,大势復变,殊异之思,諔诡之物,渐渐入 中国,志士多危心。”
- 3.
危悚释义:危惧。
- 4.
危悰释义:危惧。
- 5.
危惧释义:担忧害怕:毫不危惧。
- 6.
危惴释义:危惧不安。
- 7.
危气释义:犹气馁;危惧。
- 8.
危独释义:危惧孤独。
- 9.
寄坐释义:谓居客位。比喻地位不稳且无实权。《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北史·魏纪五论》:“自兹之后,魏 室土崩,始则制屈强胡,终乃权归霸政。主祭祀者不殊於寄坐,遇黜辱者有甚於弈棊。”《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四年》:“大司马拥十万众屯於近郊,陛下便为寄坐耳。”胡三省 注:“言大权非己出,託位於臣民之上,势同寄寓也。”宋 洪迈《容斋随笔·小贞大贞》:“人君居尊位,倒持太阿,政令有所不行,德泽有所不下,身为寄坐,受人指麾,危亡之形,且立至矣。”
- 10.
崩角释义:⒈《书·泰誓中》:“百姓懔懔,如崩厥角。”孔传:“言民畏紂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后因以“崩角”指暴虐的统治。⒉《孟子·尽心下》:“王曰:‘无畏,寧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焦循正义:“厥角是以角蹶地。若崩者,状其厥之多而迅也。”后因以“崩角”指叩头。
- 11.
廪廪释义:⒈亦作“廪廩”。危殆;阽危。廪,通“懍”。《汉书·食货志上》:“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廩廩也,窃为陛下惜之。”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廩廩,危也。”⒉惊慌貌;危惧貌。清 钱谦益《上高阳师相书》:“千百夫之长以及士卒,廩廩奔命,如不终日。”严复《主客平议》:“比者 奥、意、德、俄 之主,咸早暮廩廩於均富无政府党人,如此而曰国治,得乎?”⒊谓有风采。廩,通“凛”。《汉书·循吏传序》:“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廩廩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颜师古 注:“廩廩,言有风采也。”明 蔡汝楠《创建
- 12.
徙任释义:调任。《宋书·王僧达传》:“元嘉 二十八年春,索虏 寇逼,都邑危惧,僧达 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 宣城 太守,顷之,徙任 义兴。”
- 13.
忌害释义:妒忌。《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 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晋书·李势载记》:“﹝ 李势 ﹞性多忌害,诛残大臣,刑狱滥加,人怀危惧。”《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 王瑳 ﹞刻薄贪鄙,忌害才能。”
- 14.
怀危释义:心存危惧。 谓常恐获罪。
- 15.
恂慄释义:恐惧战慄。《礼记·大学》:“瑟兮僴兮者,恂慄也。”郑玄 注:“恂字或作峻……言其容貌严栗也。”朱熹 集注:“恂慄,战惧也。”宋 沉括《泗州龟山水陆禅院佛顶舍利塔记》:“近岁过之,则舟人鼓气自若,无復嚮日危惧恂慄之色。”景耀月《古诗》:“恂慄煎中膈,焦灼摧妙颜。”
- 16.
惨懔释义:亦作“惨廩”。 亦作“惨凛”。寒冷;阴寒危惧。
- 17.
慑栗释义:栗栗危惧。
- 18.
懔懔释义:⒈亦作“懔懍”。危惧貌;戒慎貌。⒉严正貌。刚烈貌。⒊寒冷貌。
- 19.
懔然释义:⒈亦作“懔然”。危惧貌;戒惧貌。⒉严正貌。
- 20.
梗涩释义:⒈亦作“梗澁”。阻塞。《晋书·王承传》:“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承 每遇艰险,处之夷然。”唐 韩愈《嘲鼾睡》诗:“黄河 弄濆瀑,梗涩连拙 鮌。”宋 欧阳修《论修河第三状》:“三五年间,五州凋弊,河流注溢,久又淤高,流行梗澁,则上流必决。”《金史·移剌道传》:“海陵 南伐,使督运芻粮,所在盗起,道路梗澁,间关仅至 淮南。”《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四年》:“今 女真 据其间,道路梗涩,甚於涉海。”⒉迟钝;滞涩。《宋史·张茂直传》:“茂直 淳至寡言,晚年多疾,才思梗涩不称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