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言 [sú yán]
1. 民间流传的说法。
3. 俗谚。
俗言 引证解释
⒈ 民间流传的说法。
引汉 王充 《论衡·福虚》:“夫见两头蛇輒死者,俗言也;有阴德天报之福者,俗议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城南十五里有 利刹寺,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跡,彼俗言是辟支佛跡。”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俗言拘忌,何足听也。以此获免,余之愿焉。”
⒉ 俗谚。
引《左传·隐公十一年》“周 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 唐 陆德明 释文:“谚,音彦,俗言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藤本》:“俗云:‘人无千日好,花难四季红。’四季能红者,现有此花。是欲矫俗言之失也。”
俗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千人捏释义:一种似蟹、壳甚坚的甲壳动物。明 杨慎《艺林伐山·千人捏》:“千人捏,似蟹,大如钱,殻甚坚,壮夫极力捏之不死,俗言千人捏不死,因以为名,或以謔市倡。”清 褚人穫《续蟹谱》:“千人捏似蟹,大如钱,殻甚坚,壮夫极力捏之不死。”
- 2.
戴帽释义:⒈亦作“戴帽子”。把帽子戴在头上。引申为于一物之上加以他物。宋 戴鼎臣《东原录》:“海州 朐山,俗言 朐山 戴帽即雨,盖谓云出覆冒其上为雨候。”⒉引申为在政治上或行为上给人定性。刘亚舟《男婚女嫁》第六章:“程玉柱 的爹爹叫 程济仁,是个戴帽富农。”《花城》1981年第3期:“摘帽子戴帽子!好好的一个日常生活用语,和‘衣服’‘袜子’一样的‘帽子’竟变成一个使人胆战心寒的声音,这是多么古怪的历史现象!”
- 3.
抚尘释义:儿童游戏之一。 聚沙之类。借指少年交好。《初学记》卷十八引 汉 东方朔《与公孙弘书》:“大丈夫相知,何必以抚尘而游,垂髮齐年,偃伏以日数哉!”《艺文类聚》卷六引 三国 魏 应璩《与曹公笺》:“昔 汉光武 与 戴子高 有抚尘之好。”明 杨慎《俗言·抚尘》:“抚尘,谓童子之戏,若佛书所谓聚沙也。”明 王志坚《表异录·士庶》:“小儿五岁曰鳩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
- 4.
文昌释义:⒈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状。《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南史·宋纪中·文帝》:“﹝ 元嘉 十九年﹞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为彗,入文昌,贯五车。”⒉指星神。《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⒊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明 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
- 5.
灶马释义:⒈木刻印刷在纸上的灶神像。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於灶上。”《日下旧闻考·风俗》引《月令广义》:“燕 俗,图灶神鋟於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⒉灶神的坐骑。《新民晚报》19:“上海 风俗从廿三夜开始为灶王备马做轿。灶马是用红纸糊成的。”⒊昆虫名。又称灶鸡、灶鳖鸡。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於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
- 6.
狂花释义:⒈亦作“狂华”。 不依时序而开的花。⒉俗言谎花儿。不会结实的花。⒊盛开的花。⒋喻姿色。⒌指目眩时眼前乱冒的金星。⒍酒醉后瞪眼发怒谓之“狂花”。
- 7.
痴儿释义:⒈俗言庸夫俗子。宋 黄庭坚《登快阁》诗:“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 东西倚晚晴。”清 昭槤《啸亭杂录·太宗伐明》:“帝笑曰:‘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⒉天真无知的人。多指少年男女。唐 杜甫《百忧集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宋 陆游《对食》诗:“痴儿自堕闍黎计,欢喜闻鐘已过斋。”《红楼梦》第五回:“警幻 见 寳玉 甚无趣味,因嘆:‘痴儿竟尚未悟。’”
- 8.
竈马释义:⒈木刻印刷在纸上的灶神像。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於灶上。”《日下旧闻考·风俗》引《月令广义》:“燕 俗,图灶神鋟於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⒉灶神的坐骑。《新民晚报》19:“上海 风俗从廿三夜开始为灶王备马做轿。灶马是用红纸糊成的。”⒊昆虫名。又称灶鸡、灶鳖鸡。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於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
- 9.
袭常缀琐释义:袭用常言,堆砌琐语。谓行文风格不高。清 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後》:“震川 之文,鄉曲應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請者之意,襲常綴瑣,雖欲大遠於俗言,其道無由。”
- 10.
观井释义:相传为 彭祖 故事。宋 苏轼《代滕甫论西夏书》:“俗言 彭祖 观井,自係大木之上,以车轮覆井,而后敢观。”后用以比喻遇事谨慎小心。清 钱谦益《方生行送方尔止还金陵》诗:“共嗟梵志还家日,却笑 彭公 观井年。”
- 11.
走俗释义:⒈指为世俗名利奔走忙碌。语出 南朝 宋 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宋 范成大《次韵林子章阻浅留滞》:“我从走俗言无味,君已鸣文笔有神。”清 赵文哲《乞画一百二十四韵寄赠王犍为明府》诗:“抗尘復走俗,顾影中自憮。”清 董元度《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诗:“强踏京华尘,抗颜还走俗。”⒉追逐时尚。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五·巾诗》:“正德 中年,京都士人忽焉以巾易帽,四方效之。然巾本古冠服也,一时变更,自觉骇异。况贩夫走卒,亦有戴之者,以其价廉易办耳,殊可恶也。於时予有俚语
- 12.
迭料释义:俗言双料头。形容身材特别高大。
- 13.
鲸珠释义:传说中指鲸目所化成的明月珠。 《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刘逵 注引 汉 杨孚《异物志》:“﹝鲸鱼﹞或死於沙上,得之者皆无目,俗言其目化为明月珠。”清 李元《蠕范·物材》:“鲸珠在眼,蚌珠在腹。”
- 14.
鲸目释义:指明月珠。语本《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刘逵 注引 汉 杨孚《异物志》:“﹝鲸鱼﹞或死於沙上,得之者皆无目,俗言其目化为明月珠。”前蜀 朱希济《妖妄传·张和》:“有金器容数升,云擎鲸目,鈿以珠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