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愤 [jī fèn]
1. 激动愤怒。
例他的议论引起了一片激愤。
英[flutter; wrathful; indignant;]
激愤 引证解释
⒈ 激励发愤。
引《孔子家语·困誓》:“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於是乎在。”
《后汉书·桓帝纪》:“激愤建策,内外协同。”
⒉ 谓情绪激动,心情郁结。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十二年, 平 闻 亮 卒,发病死。
引平 常冀 亮 当自补復,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⒊ 激动气愤。
引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这当儿,战士们都非常着急地在院子里议论。全连队的人心情都是激愤的。”
⒋ 激怒。
引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当时激愤了工人,挥起拳来就要上去打。”
国语词典
激愤 [jī fèn]
⒈ 激励奋发。
引《孔子家语·卷五·困誓》:「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内外协同。」
⒉ 形容情绪激动。
引《三国志·卷四〇·蜀书·李严传》:「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⒊ 激动气愤。
例如:「群情激愤」。
近激怒
激愤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激怒释义:刺激使发怒:他这一说更把赵大叔激怒了。
激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丹愤释义:出于忠诚的激愤。
- 2.
变端释义:事变,事端。 清 龙启瑞《上梅伯言先生书》:“近年变端殊大,非前时意料所及。”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五:“川省 护理总督 王人文 见民情激愤,知道压迫必致引起变端,特为奏请暂缓接收铁路。”
- 3.
垛板释义:一种京剧唱腔,由流水紧缩派生而来,在唱词结构上运用垛句、垛字,常为三、四字不等,擅于加强气氛,表现激愤等情绪。
- 4.
奋厉释义:⒈激励;振奋。⒉激愤貌。
- 5.
奋髯释义:抖动胡须。 激愤或激昂貌。
- 6.
悚惶释义:亦作“悚皇”。 犹惶恐。明 徐渭《与许口北书》:“失候二公高盖,悚惶悚惶。”《镜花缘》第六八回:“当日读书东朝,既未树援,此时回国,亦岂另有腹心!势甚孤而年又稚,安得不时切悚惶!”清 夏燮《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敢乞皇上圣鉴,不胜悚皇屏营之至。”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子见南子>》:“激愤陈词,无任悚惶待命之至。”
- 7.
愤争释义:激愤相争。
- 8.
愤厉释义:激愤。
- 9.
愤气释义:⒈怒气;激愤不平之气。 汉 徐干《中论·慎所从》:“有一 范增 既不能用,又从而疑之,至令愤气伤心,疽发而死。”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但恐愤气未销,上衝穹昊,伏乞宣赐中书门下,追赠进士及第,各赠补闕、拾遗,见存明代。”明 陈子龙《出自蓟北门行》:“少年下马听,愤气横戈矛。会当报国耻,岂必怀封侯。”郭沫若《水平线下·湖心亭》:“我愤气冲冲地先跑下楼去了,她在楼上抢着辩驳。”⒉悲怆之情。晋 赵至《与嵇茂齐书》:“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烈。”⒊气愤。丁玲《太阳照在
- 10.
把持释义:⒈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把持财权。把持朝政。⒉控制(感情等):把持不住内心的激愤。
- 11.
拍案而起释义:拍着桌子站起来。 形容非常激愤。
- 12.
死愤释义:激愤敢死。
- 13.
气愤填膺释义:膺: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 14.
沸腾释义:⒈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⒉比喻情绪高涨:热血沸腾。⒊比喻喧嚣嘈杂:群情激愤,人声沸腾。
- 15.
温诚释义:温厚诚朴。 清 姚鼐《张仲絜时文序》:“其人温诚君子,善为 魏 晋 六朝之文。”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三:“这种旁若无人的态度把那极温诚的 王畏岩 老先生也激愤了。”
- 16.
激愤释义:激动而愤怒:群情激愤。
- 17.
激楚释义:⒈高亢凄清。 ⒉激愤悲痛。⒊曲名。
- 18.
激衷释义:⒈激愤的情怀。⒉内心激动。
- 19.
猬张释义:⒈猬毛竖起。喻因恐惧而毛发竖起。⒉猬毛竖起。喻因激愤而须发竖起。
- 20.
紫姑释义:神话中厕神名。 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见 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卷五、南朝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一说,姓 何 名 楣,字 丽卿,为 唐 寿阳 刺史 李景 之妾,为大妇 曹氏 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每于元宵在厕中祀之,并迎以扶乩。事见《显异录》以及 宋 苏轼《子姑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