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岁 [tóng suì]
1. 相同岁数。
例我们两人同岁。
英[ of the same age; ]
2. 在同届科举考试中被录取的人。
英[ winners of the same imperial examination; ]
同岁 引证解释
⒈ 汉 时称同一年被荐举为孝廉者。犹科举时代的同年。参见“同年”。
引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南阳五世公》:“南阳 五世公 为 广汉 太守,与司徒长史 段辽叔 同岁。”
吴树平 校释:“同岁,同年被辟举。”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⒉ 同一年。
引《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韩遂 请与公相见,公与 遂 父同岁孝廉。”
《晋书·刘弘传》:“侃 与 敏 同郡,又同岁举吏。”
⒊ 年龄相同。
引唐 白居易 《自觉》诗之一:“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同岁 崔舍人,容光何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刘心武 《班主任》:“尹老师 和 张老师 同岁,同是一个师范学院毕业。”
国语词典
同岁 [tóng suì]
⒈ 年龄相同。
引唐·白居易〈自觉诗〉二首之一:「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⒉ 同一年。
引《晋书·卷六六·刘弘传》:「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弘不疑之。」
⒊ 同年被荐举的人。
引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同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众学释义:⒈各个流派的学说。 《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先主 定 蜀,承丧乱歷纪,学业衰废,乃鳩合典籍,沙汰众学。”⒉指村塾。唐 孙棨《北里志·张住住》:“邻有 庞佛奴,与之同岁,亦聪警,甚相悦慕,年六七岁,随师於众学中,归则转教 住住,私有结髮之契。”
- 2.
却去释义:亦作“却去”。 后退;离去。三国 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唐 杜甫《羌村》诗之二:“娇儿不离膝,畏我復却去。”明 王世贞《将军行》:“今年胡却去,好復开茅土。”
- 3.
同岁生释义:汉 时称同一年被举为孝廉者。 《后汉书·李燮传》:“潁川 甄邵 諂附 梁 冀,为 鄴 令。有同岁生得罪於 冀,亡奔 邵。”清 袁枚《随园随笔·金石》:“柳君 卒於 本初 元年,后二十三年,同岁生 赵臺 来作县令,念旧特立此石。”参见“同岁”。
- 4.
同岁释义:年龄相同:我和他同岁,但他比我大几个月。
- 5.
同年释义:⒈同一年。⒉科举时代同一年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⒊同岁。
- 6.
同齿释义:同岁,年龄相同。 宋 王安石《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復同科,朋友昏姻分最多。”清 沉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 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
- 7.
庚兄释义:旧时同龄人之间互相尊称对方为庚兄,自称为庚弟。多用于名帖。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楚 人以同岁生者为同年,投刺相謁,呼庚兄庚弟。”
- 8.
庚伯释义:旧时对同年龄的男性长辈的尊称。多用于名帖。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楚 人以同岁生者为同年,投刺相謁,呼庚兄庚弟,子姪呼庚伯,习俗然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死后欲寻三娘,而不知其处;近遇庚伯,始相指示。”
- 9.
庚弟释义:旧时对同龄人的谦卑的自称。多用于名帖。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楚 人以同岁生者为同年,投刺相謁,呼庚兄庚弟。”
- 10.
衆学释义:⒈各个流派的学说。 《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先主 定 蜀,承丧乱歷纪,学业衰废,乃鳩合典籍,沙汰众学。”⒉指村塾。唐 孙棨《北里志·张住住》:“邻有 庞佛奴,与之同岁,亦聪警,甚相悦慕,年六七岁,随师於众学中,归则转教 住住,私有结髮之契。”
- 11.
贼气释义:⒈反常之气;邪气。《管子·四时》:“是故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次,则贼气遫至;贼气遫至,则国多葘殃。”尹知章 注:“气反时则为贼害也。”《史记·龟策列传》:“寒暑不和,贼气相奸。同岁异节,其时使然。”明 徐祯稷《耻言》卷一:“家有大不祥,嗜言利者当之。利风中於家庭,贼气入矣;市道行於骨肉,残形成矣。”⒉贼人、反叛者的气焰。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二:“贼气方鋭,设伏于莫谷。”元 姚燧《大司农史公神道碑》:“射杀数人,贼气为隳,遂溃。”清 恽敬《书图钦宝事》:“图钦宝 諫不听,跪
- 12.
辏遇释义:凑巧相遇。輳,通“凑”。《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城中搬下来,偶輳遇官人,又是同岁,正是有缘千里能相会。”
- 13.
重纩释义:厚丝绵。 亦指用厚丝绵制的衣被。《文选·潘岳<悼亡诗>之二》:“岂曰无重纊,谁与同岁寒。”李善 注引 孔安国《尚书》传:“纊,细绵也。”唐 元稹《六年春遣怀》诗之一:“重纊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復旧裁缝。”明 唐顺之《赠督府张半洲兼柬周中丞石崖》诗之二:“抚士严冬挟重纊,屏人半夜草阴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