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朝 [dōng cháo]
1. 古代宫殿的别称。指汉长乐宫。太后所居。因在未央宫之东,故称。
2. 也借指太后、太妃。
3. 古代宫殿的别称。指唐大明宫,亦称东内。
4. 即东宫。太子所居。
5. 借指太子。
7. 指三国吴。因吴在蜀东,故称。
东朝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宫殿的别称。指 汉 长乐宫。太后所居。因在 未央宫 之东,故称。
引《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孝惠帝 为东朝 长乐宫,及閒往,数蹕烦人,迺作复道。”
裴駰 集解引《关中记》:“长乐宫 本 秦 之 兴乐宫 也。 汉 太后常居之。”
《汉书·灌夫传》:“东朝廷辩之。”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东朝,太后朝也。”
⒉ 也借指太后、太妃。
引宋 苏轼 《春帖子词·皇太妃阁》诗之三:“孝心日奉东朝养,俭德应师大练风。”
王文诰 注:“按《汉书》 惠帝 东朝 长乐宫,时 吕太后 居 长乐,后世称太后为东朝。”
明 张居正 《挽歌》之八:“北极恩长戴,东朝养未伸。”
⒊ 古代宫殿的别称。指 唐 大明宫,亦称 东内。参见“东内”。
引唐 崔日用 《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新年宴乐坐东朝,鐘鼓鏗鍠大乐调。”
唐 元稹 《王惠超左清道率府率制诰》:“王惠超 等率侍卫以导从吾於黄麾左右者,皆东朝之勤吏也。”
⒋ 即东宫。太子所居。
引《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帝体丽明,仪辰作贰;君彼东朝,金昭玉粹。”
李善 注:“东朝,东宫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皇太子见百寮于东朝,百寮拜贺。”
宋 梅尧臣 《赠太子太傅王尚书挽词》诗之一:“北极履声絶,东朝车迹湮。”
⒌ 借指太子。
引《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东朝既建,淑问峩峩。”
李善 注:“谓 愍怀太子 也。”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天子以大臣之丧,躬輟听讼;东朝以师傅之尊,亲临攒祭。”
倪璠 注:“东朝,谓太子也。”
⒍ 指 三国 吴。因 吴 在 蜀 东,故称。
引《三国志·吴志·孙翊传》:“蜀 丞相 诸葛亮 与兄 瑾 书曰:‘既受东朝厚遇,依依於子弟。’”
国语词典
东朝 [dōng cháo]
⒈ 汉代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之东,太后常居此,因故转称太后为「东朝」。
引《汉书·卷五二·灌夫传》:「上然之,赐婴食,曰:『东朝廷辩之。』」
⒉ 太子。
引《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东朝既建,淑问峩峩。」
东朝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朝释义:⒈古代宫殿的别称。指 汉 长乐宫。太后所居。因在 未央宫 之东,故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孝惠帝 为东朝 长乐宫,及閒往,数蹕烦人,迺作复道。”裴駰 集解引《关中记》:“长乐宫 本 秦 之 兴乐宫 也。汉 太后常居之。”《汉书·灌夫传》:“东朝廷辩之。”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东朝,太后朝也。”⒉也借指太后、太妃。宋 苏轼《春帖子词·皇太妃阁》诗之三:“孝心日奉东朝养,俭德应师大练风。”王文诰 注:“按《汉书》惠帝 东朝 长乐宫,时 吕太后 居 长乐,后世称太后为东朝。”明 张居正《挽歌》之八:
- 2.
倚附释义:⒈凭借。《书·君陈》“无倚法以削”唐 孔颖达 疏:“无得倚附法制,以行刻削百姓。”⒉攀附;勾结。《南史·循吏传序》:“守宰多倚附权门,互长贪虐,裒刻聚敛,侵扰黎甿。”《宋书·二凶传》:“而贼 劭 乘藉冢嫡,夙蒙宠树,正位东朝,礼絶君后,凶慢之情,发於齠齓,猜忍之心,成於几立。贼 濬 险躁无行,自幼而长,交相倚附,共逞姦回。”《明史·崔景荣传》:“当是时,魏忠贤 盗国柄,羣小更相倚附。”⒊依傍。宋 叶适《宝谟阁直学士赠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余既録公终始大节,而又知其自少年高识,特立无倚附。”
- 3.
六傅释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西晋 末始置此六职。唐 虽有此职,但因人而设,不皆有。宋 以后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晋书·何劭传》:“惠帝 即位,初建东宫,太子年幼,欲令亲万机,故盛选六傅,以 劭 为太子太师。”唐 白居易《严绶可太子少傅制》:“东朝保傅,歷代尊崇。汉 择名儒,任先 疏广。晋 求耆德,选在 山涛。实资六傅之贤,用宏三善之道。”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持宪储闱·六傅》。
- 4.
坐东朝西释义:中国古代风水学的一个概念,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非迷信传说。 对人来讲:就是面向西看。对建筑物:就是冲西开门或窗。总之是“背要向东”。简单来说:坐东朝西就是房屋的主要采光面向西。
- 5.
天台释义:⒈谓尚书台、省。 《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胡三省 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三臺”。⒉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明 郑仲夔《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⒊山名。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明 杨珽《龙膏记·邂逅》:“听言词
- 6.
廷辩释义:⒈亦作“廷辨”。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 鋭身为救 灌夫 ……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 灌夫 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 魏其 食,曰:‘东朝廷辩之。’”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执政中有论不同者,臣请与之廷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既而 準 入对,帝语及 冯拯 事,準 抗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之体。’”⒉指在公堂上辩论。《新唐书·李义琰传》:“李勣 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 独敢廷辨曲直,勣 甚礼之。”
- 7.
悚惶释义:亦作“悚皇”。 犹惶恐。明 徐渭《与许口北书》:“失候二公高盖,悚惶悚惶。”《镜花缘》第六八回:“当日读书东朝,既未树援,此时回国,亦岂另有腹心!势甚孤而年又稚,安得不时切悚惶!”清 夏燮《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敢乞皇上圣鉴,不胜悚皇屏营之至。”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子见南子>》:“激愤陈词,无任悚惶待命之至。”
- 8.
树援释义:谓建立奥援。 《镜花缘》第六八回:“惟是臣离本邦业已二载,当日读书东朝,既未树援,此时回国,亦岂另有腹心;势甚孤而年又稚,安得不时切悚惶!”
- 9.
相尤释义:⒈互相指责。 《淮南子·俶真训》:“﹝万物﹞交被天和,食於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吾闻东朝比来始更悔悟,主、后相尤。”胡三省 注:“相尤,言相责过。”⒉相恋。唐 罗隐《春中湘中题岳麓寺僧舍》诗:“欲共高僧话心迹,野花芳草奈相尤。”宋 柳永《如鱼水》词:“莫閒愁,共緑蚁红粉相尤。”
- 10.
贤善释义:⒈贤明善良。《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一·卿云歌三》:“迁于贤善,莫不咸听。”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信度国》:“其有精勤贤善之徒,独处闲寂,远迹山林,夙夜匪懈,多证圣果。”唐 元稹《唐故建州浦城县尉元君墓志铭》:“夫人 濮阳 吴氏,贤善恭干。”⒉指贤明善良的人。唐 元稹《授孟子周太子宾客制》:“闻匹夫之爱其子者,犹求明哲为之师,贤善为之友,而况乎羽翼元子,宾游东朝,非旧德耆年,孰副兹选?”
- 11.
辅立释义:谓辅佐储君即位。 《北史·燕凤传》:“凤 以 道武 幼弱,固请於 苻坚 曰:‘代主 初崩,臣子亡叛,遗孙冲幼,莫相辅立。’”《新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公虽自立,未知此辈能降心以事公否?不若辅立幼主,渐以岁时,待其归心,然后可也。”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绍熙 五年,赵承相 汝愚 起 晦菴 侍经筵,会 忠定 有辅立之议,使 韩侂胄 通意东朝,遂居中用事。”
- 12.
铿锽释义:象声词。形容乐声洪亮。唐 崔日用《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应制》:“新年宴乐坐东朝,鐘鼓鏗鍠大乐调。”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敬真》:“妙乐鏗鍠,响动崖谷。”宋 苏辙《和子瞻金山》:“四无邻家羣动息,钟声鏗鍠答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