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 [bā shǔ]
1. 秦汉设巴蜀二郡,皆在今四川省。后用为四川的别称。
巴蜀 引证解释
⒈ 秦 汉 设 巴 蜀 二郡,皆在今 四川省。后用为 四川 的别称。
引《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之国,西有 巴 蜀、汉中 之利,北有 胡 貉、 代 马之用。”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公孙述 称王 巴 蜀,李宪 自立为 淮南王。”
清 林则徐 《与纤》诗:“漫疑负弩经 巴蜀,便当浮槎到女牛。”
国语词典
巴蜀 [bā shǔ]
⒈ 巴国与蜀国。秦汉时,巴、蜀同在今四川省,后为四川省的别称。
引《战国策·秦策一》:「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
巴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分释义:⒈谓一分为三。《左传·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益州 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清 唐孙华《涿州怀古》诗:“三分 巴蜀 功成后,魂魄犹应恋故都。”⒉指 三国 史话。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霍四究 説《三分》,尹常 卖《五代史》。”⒊十分之三。元 本 高明《琵琶记·牛小姐盘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话,不肯全抛一片心。”茅盾《子夜》十七:“他们是不肯随便放过的,况又有三分酒遮了脸。”⒋十份中的三份。《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
- 2.
三星堆遗址释义:夏商时代我国巴蜀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 距今4800—4000年,因最早发现于四川广汉县真武村三星堆而得名。发现经系统规划的古城,大量金、铜、玉、象牙等珍贵文物。
- 3.
不辜释义:⒈无罪。《墨子·非攻上》:“至杀不辜人也,扦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吕氏春秋·听言》:“诛不辜之民以求利。”《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父老不辜,幼孤为奴虏。”吕延济 注:“言 巴蜀 父老无罪被杀,掠取孤幼,缚束以为奴僕。”⒉指无罪之人。《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寧失不经。”孔 传:“辜,罪。”唐 刘禹锡《天论上》:“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奄人暴横,多潜杀不辜。”⒊不必,不一定。《大戴礼记·夏小
- 4.
义无反顾释义: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 5.
仙人关释义:关隘名。在今 陕西省 凤县 和 甘肃省 徽县 之南。为 渭河 流域通往 四川盆地 的交通要隘。南宋 绍兴 四年(1134年)吴玠 与弟 璘 于此大破 金 兀朮 军,确保 巴蜀。参阅《宋史纪事本末》卷六九、《读史方舆纪要·汉中府·凤县》。
- 6.
侵苦释义:被侵害受苦;侵害而使受苦。《后汉书·王符传》:“正士怀怨结而不见信,猾吏崇姦轨而不被坐,此小民所以易侵苦,而天下所以多困穷也。”《南齐书·王僧虔传》:“吾与足下素无怨憾,何以相侵苦,直是意有佐佑耳。”《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巴蜀 流民布在 荆、湘 间,数为土民所侵苦,蜀 人 李驤 聚众据 乐乡 反。”
- 7.
关中释义:⒈指陕西省关中平原(也叫渭 河平原或关中盆地)。 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东西长约300千米,号称八百里 秦川。以土地肥沃,农产富饶著名。⒉古地区名。指函谷关以西、陇关以东的地区。指函谷关以西 战国末秦国故地,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在内(但一般说法不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指今 陕西地区。
- 8.
十六国释义:(304—439)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民族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建立政权,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后凉、南凉、北凉、前秦、后秦、西秦、夏、成汉,及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北燕,共十六个,史称十六国。
- 9.
南栈道释义:即石牛道。古道路名。自今 陕西 勉县 西南行至 剑门关,是古代联系 汉中 和 巴蜀 的交通要道。
- 10.
堕怠释义:亦作“墯怠”。怠慢;懒惰。汉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常效贡职,不敢墯怠。”汉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熟食徧列,殽施成市,作业堕怠,食必趣时。”
- 11.
嬥歌释义:古代巴蜀一带的民歌。
- 12.
巴山释义:⒈大巴山。⒉这里的巴山泛指巴蜀一带。
- 13.
故业释义:⒈原有的基业。⒉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汉.贾谊《过秦论》⒊旧时的职业。
- 14.
江汉释义:⒈长江和汉水。⒉指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荆楚之地,在今湖北省境内。⒊指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巴蜀之地。今四川省的东部地区。⒋指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今湖北省及其附近地区。
- 15.
甜花释义:地方方言词汇。用于陕西南部汉中宁强县、略阳县一带,巴蜀一带亦有延用。
- 16.
相如檄释义:指 汉 司马相如 的《喻巴蜀檄》。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 为郎数岁,会 唐蒙 使略通 夜郎 西 僰 中,发 巴 蜀 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餘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 蜀 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 相如 责 唐蒙,因喻告 巴 蜀 民以非上意。”后因以“相如檄”指晓谕军民的文告。
- 17.
秦蜀栈道释义:开辟于战国时期,最初大规模开通的栈道在秦与巴蜀间跨越秦岭和巴山的地段。
- 18.
谕蜀文释义:汉 番阳 令 唐蒙 奉命赴 夜郎,途中,“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武帝 乃使 司马相如 责 唐蒙,并草檄“喻告 巴蜀 民以非上意”。 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
- 19.
迥出释义:⒈亦作“逈出”。高耸貌。南朝 梁元帝《巫山高》诗:“巫山 高不穷,逈出 荆门 中。”《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 侯景 ﹞众见飞桥逈出,崩腾而走。”明 傅新德《送郭青字参藩巴蜀》诗:“岷 峨 迥出天连雪,栈阁平临马度云。”⒉突出;超群。南朝 梁 钟嵘《诗品》卷下:“子阳 诗奇句清拔,谢朓 常嗟颂之。洪 虽无多,亦能自迥出。”金 王若虚《清虚大师侯公墓碣》:“﹝师﹞年十四已克主大醮,词音清亮,逈出一时,儕辈翕然推服。”⒊高出;超过。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梅之清香玉色,迥出桃李之上。”明 陆
- 20.
金方拾释义:孖宝爱鹅爱国爱罗爱民爱特鞍山安源奥林奥芸芭兰芭蕾八旗八喜八仙巴蜀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