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 [chū bìn]
1. 移棺至墓葬地或殡仪馆舍。
英[carry a coffin to the cemetery; hold a funeral procession;]
出殡 引证解释
⒈ 把灵柩运到埋葬或寄放的地点。
引《水浒传》第二六回:“若是停丧在家,待 武二 归来出殯,这个便没甚么皂丝麻綫。”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廷璽 又寻阴阳先生寻了一块地,择个好日子出殯,只是没人题铭旌。”
《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听説明日就要出殯,倘有用我们的去处,请姑娘吩咐一句。”
老舍 《四世同堂》十:“今天,他应下一当儿活来,不是搬家,而是出殡。”
国语词典
出殡 [chū bìn]
⒈ 办丧事时,将灵柩移到埋葬或安厝的地方。
引《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
《红楼梦·第一四回》:「次日早,便进城来料理出殡之事。」
出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云幡释义:⒈亦作“云旛”。饰有云形图案的旗帜。⒉出殡时用的灵幡。
- 2.
亭彩释义:⒈旧时办丧事用的纸扎的亭楼、铭旌、人马等,于出殡时烧化。 ⒉指出殡时持亭彩的人。
- 3.
伴大夜释义:旧俗,人初死之夕或出殡前一夕,用乐人彻夜奏乐,谓之伴大夜。清 顾张思《土风录》卷二:“乡里人初死之夕,用乐人彻夜,名曰‘伴大夜’。案‘大夜’二字亦有出。庾子山《步陆逞神道碑》:‘爰在盛年,先从大夜。’即古诗所云长夜也。”清 翟灏《通俗编·仪节》引《咫闻录》:“杭 俗出殯前一夕,大家则唱戏宴客,谓之煖丧。吴 中小民家,亦用鼓乐竟夜,亲邻毕集,谓之伴大夜。”
- 4.
公葬释义:公众为死者举行的葬礼。袁鹰《悲欢·校园随想》:“年岁大点的那位,正叙述从更年长的同志那里听来的三十年前的情景:…… 昆明 三万多群众,怎样给四位殉难者出殡,在这儿举行公葬。”
- 5.
出丧释义:出殡。
- 6.
出灵释义:老人去世,出殡的那天。
- 7.
发引释义:⒈谓执绋。参加出殡礼仪。汉 应劭《风俗通·十反·豫章太守汝南封祈》:“今 李氏 获保首领,以天年终,而诸君各怀进退,未肯发引。妾幸有三孤,足统丧纪。”⒉用以指出殡,灵车启行。《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张劭 卒,﹞ 式 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壙,将窆,而柩不肯进。”唐 杜甫《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以其载八月旬有一日发引,归葬於 河南 之 偃师。”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五:“旧制,殿试在三月初一日…… 成化 八年,以 悼恭太子 发引,改殿试於十五日。”《红楼梦》第十四回:“那 贾珍 因见发引日近
- 8.
启殡释义:出殡。晋 陆机《挽歌诗》之一:“捨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温成皇后 启殯,帝不御前后殿,百官进名奉慰。”
- 9.
哭丧释义:⒈〈动〉旧俗,出殡时,死者的晚辈、平辈亲属放声大哭。⒉〈动〉心里不痛快,脸上流露出不高兴的神色。
- 10.
哭丧棒释义:旧俗出殡时孝子拄的棍子,上面缠着白纸。
- 11.
哭道儿释义:地方方言,俗语。 哭,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哭道儿,指专门为丧事家属在出殡送葬时嚎啕大哭的人。
- 12.
墙柳释义:出殡时覆盖在柩车上的装饰性帷幔。
- 13.
大出丧释义:旧指仪式盛大的出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咦!那个不知道 金姨太太 死了,明天大出丧。”田汉《梅雨》:“碰上了一家人家大出丧,马车、汽车差不多摆了半里多远。”
- 14.
幡儿释义:旧俗出殡时举的窄长像幡的东西,多用白纸剪成。也叫引魂幡。
- 15.
开吊释义:办丧事的人家在出殡以前接待亲友来吊唁。
- 16.
开奠释义:丧家在出殡前举行祭奠。
- 17.
开路神释义:旧俗丧家出殡时行进在送葬队列最前面的纸糊偶像,躯体高大,状貌狰狞。
- 18.
手尾钱释义:分“手尾钱”的时间并不固定,有的是当事人在临终前亲身分配,有的是在死者断气后即予分配,但大部份人都待出殡后,一切琐事忙妥,再由家人均分。
- 19.
挽郎释义: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晋书·礼志中》:“成帝 咸康 七年,皇后 杜氏 崩……有司又奏,依旧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武帝 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育长 亦在其中。”宋 苏轼《艾子杂说》:“挽郎乃死者之导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李娃传》,言 滎阳 巨族之子溺於 长安 倡女 李娃,贫病困顿,至流落为挽郎。”
- 20.
显道神释义:旧时人死出殡的仪仗中,放在最前的开路神。神像高大凶恶,左手执玉印,右手持方天画戟,叫做显道神。又作险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