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生 [yǒu shēng]
1. 朋友。
3. 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
友生 引证解释
⒈ 朋友。
引《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优容大臣》:“﹝ 仁皇 ﹞厚待儒臣,如 张文端 英,高江村 士奇 等,朝夕谈论,无异友生。”
⒉ 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
引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名帖》:“余乙卯年三月,过故 鄣 姚氏,乃大京兆 画溪公 之孙,出公座主 王槐野 先生单名帖,称友生字,仅蝇头细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师称友生》:“今师与弟子帖称友生,不知所始……《孔丛子》 孔子 云:‘自吾得 由 也,而恶言不入于耳;自吾得师也,而前有光后有辉,吾得四友焉。’云云。是师称友生之滥觴乎!”
国语词典
友生 [yǒu shēng]
⒈ 朋友。
引《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文选·成公绥·啸赋》:「于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
⒉ 老师对于门生的自称。
引清·袁枚《随园随笔·卷下·称谓类·师称友生》:「今师与弟子帖称友生,不知所始。……孔丛子孔子云:『自吾得由也,而恶言不入于耳;自吾得师也,而前有光后有?,吾得四友焉。』云云。是师称友生之滥觞乎!」
友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顔释义:严肃或严厉的脸色。 汉 桓宽《盐铁论·相刺》:“犯严颜以匡公卿之失者,直士也。”晋 潘岳《笙赋》:“尔乃促中筵,携友生,解严颜,擢幽情。”
- 2.
匪他释义:《诗·小雅·頍弁》:“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谓都是兄弟而非他人,后用为兄弟的代称。三国 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终怀《蓼莪》罔极之哀。”晋 卢谌《赠刘琨》诗:“义由恩深,分随昵加,绸繆委心,自同匪他。”唐 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几年一会面,今日復悲歌。少壮乐难得,岁寒心匪他。”
- 3.
友生释义:⒈朋友。《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唐 李华《云母泉诗》:“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清 昭槤《啸亭杂录·优容大臣》:“﹝ 仁皇 ﹞厚待儒臣,如 张文端 英,高江村 士奇 等,朝夕谈论,无异友生。”⒉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名帖》:“余乙卯年三月,过故 鄣 姚氏,乃大京兆 画溪公 之孙,出公座主 王槐野 先生单名帖,称友生字,仅蝇头细书。”清 袁枚《随园随笔·师称友生》:“今师与弟子帖称友生,不知所始……《孔丛子》孔子 云:‘自吾得 由 也,而恶言不入于耳;自吾得师也,
- 4.
同俦释义:犹同伴。 三国 魏 曹植《节游赋》:“浮素盖,御驊騮,命友生,携同儔。”此指同行者。元 宋褧《至元三年六月八日史局赋五言十八韵》:“詰朝重赴局,持此诧同儔。”此指同一官署共事者。
- 5.
安亲释义:使父母安宁;孝养父母。《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唐 独孤及《送虞秀才擢第归长沙》诗:“充赋名今遂,安亲事不违。”唐 戴叔伦《逢友生言怀》诗:“安亲非避地,羈旅十餘年。”
- 6.
投亲靠友释义:词汇,指无法独立谋生而前去依靠亲友生活。
- 7.
晩学生释义:后学对前辈的自谦之称。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大学士﹑吏部都察院五堂官,亦称晩学生。参阅清钱大昕《恒言录.友生晩生》﹑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 8.
烘堂释义:⒈本指御史公堂会食时举座大笑。 后泛指满座皆大笑。⒉犹暖房。为庆贺亲友生日或入宅、迁居等设宴聚会。
- 9.
解携释义:⒈亦作“解擕”。 分手;离别。唐 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异县惊虚往,同人惜解携。”前蜀 韦庄《赠云阳县裴明府》诗:“南北三年一解携,海为深谷岸为蹊。”宋 范仲淹《送欧伯起》诗:“天与神交忽解携,一溪风月更同谁。”明 皇甫涍《西湖歌寄方思道》:“信安 使君还旧溪,应对花卮惜解携。”⒉指别离之人。唐 李咸用《谢友生遗端溪砚瓦》诗:“得自新知己,如逢旧解携。”⒊见“解携”。
- 10.
远世释义:⒈久远之年代;数世以前。《韩诗外传》卷四:“上比远世,未至绞颈射股也。”《孔丛子·答问》:“远世之王,於我何有。”⒉远离尘世,避世。唐 韦应物《与友生野饮效陶体》诗:“聊舒远世踪,坐望还山云。”
- 11.
马颊河释义:古九河之一,今已湮,故道约在今 河北省 东光县 之北、泊头市 之南。 《书·禹贡》“九河既道”唐 孔颖达 疏:“马颊河 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也…… 太史、马颊、覆釜 在 东光 之北,成平 之南。”元 范梈《春日次韵友生绝句》之一:“马颊河 阳近北辰,去来犹尔恨通津。”亦省称“马颊”。元 丁复《送杨友直赴刑部主事》诗:“边静 龙堆 月,河清 马颊 冰。”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禹 九河故道,今传其名,尚有存者。徒骇 在 沧州,太史 在 南皮县 之北,马颊 在 东光县 界。”
- 12.
鱼菽之祭释义:以鱼、豆为祭品的祭事。鱼、豆是常用食品,表明祭品的菲薄。《公羊传·哀公六年》:“陈乞 曰:‘常 之母有鱼菽之祭,愿诸大夫之化我也。’”何休 注:“齐 俗,妇人首祭事。言鱼豆者,示薄陋无所有。”南朝 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清 龚自珍《农宗》:“宅不什一,则不足以容鱼菽之祭,不足以容舂揄。”亦作“鱼菽之奠”。明 杨慎《祭毛以正文》:“同乡友生 杨慎 谨以薄陋鱼菽之奠,致祭于亡友乡进士 毛君 以正 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