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泄释义:(水流)往下流或排泄:洪峰正沿江下泄。
- 2.
北方话释义:汉语最大的一种方言。分布地区包括长江以北汉族居住的地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3%以上。北方话内部虽然也有一些差异(划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但总的来说一致性很大,各地的人通话基本上没有困难。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 3.
垸子释义:长江中游地区,在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像堤坝的防水构筑物。
- 4.
声绩释义:声誉功绩。《晋书·胡奋传》:“奋 家世将门,晚乃好学,有刀笔之用,所在有声绩,居边特有威惠。”唐 刘禹锡《代请朝觐表》:“臣伏受国恩,忝承门荫,脱巾筮仕,敢期荣名,陈力效官,靡树声绩。”宋 王禹偁《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世宗 初,平 淮 甸,詔公为 蘄州 兵马监押,兼沿江廵检。善修职,遂改 承天 军使,自是声绩闻於时矣。”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庚戌至今垂三十年,是榜人物内贰六官、外膺封疆者,不闻大著声绩。”
- 5.
备汛释义:汛期来临之前,做各种防汛准备工作:沿江各地积极备汛。
- 6.
巡检释义:⒈巡视。《魏书·张彝传》:“每东西驰使有所巡检,彝 恒充其选。”唐 白居易《钱唐湖石记》:“其石函、南筧、并诸小筧闥,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亦指巡视检查。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五章:“在这次扫黄中,北京 出动2000人次,巡检了168次书摊。”⒉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 五代 后唐 庄宗。宋 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受所在县令节制。明 清 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归
- 7.
布防释义:布置防守的兵力:沿江布防。
- 8.
排教释义:道教的一派。起源于古代 湘江、赣江 中运驶木排者以符箓为人治病除妖,以后形成教派,曾流行于 湖南、江西 等省沿江各地。木排,即木簰,故又称簰教。
- 9.
提督释义:明清两代官名。 明代在驻防京师的京营中设有提督,万历时为总兵以上武官名。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一般为一省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地区还设有水师提督。
- 10.
曹娥释义:东汉 时 会稽郡 上虞县 人。相传其父五月五日迎神,溺死江中,尸骸流失。娥 年十四,沿江哭号十七昼夜,投江而死。世传为孝女。清 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四:“苗山窆石共千古,是时黄绢无 曹娥。”鲁迅《朝花夕拾·后记》:“曹娥 的投江觅父,淹死后抱父尸出,是载在正史,很有许多人知道的。”参阅《后汉书·列女传·孝女曹娥》、《世说新语·捷悟》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会稽典录》。
- 11.
江介释义:⒈江岸;沿江一带。《楚辞·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 江 介之遗风。”晋 陆机《辩亡论下》:“于时大邦之众,云翔电发,悬旍 江 介,筑垒遵渚,襟带要害,以止 吴 人之西。”唐 张九龄《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诗:“追饯扶江介,光辉烛里閭。”清 冯桂芬《重建张忠敏公祠记》:“公抚 吴 凡六年,时流贼出没 江 介。”⒉江 左。指 长江 以东之地。《文选·左思<魏都赋>》:“况 河 冀 之爽嵦,与 江 介之湫湄。”吕向 注:“介,左也。”唐 柳宗元《游朝阳岩二十韵》:“羈贯去 江 介,世仕尚 函 崤。
- 12.
江堤释义:亦作“江隄”。沿江的堤岸。
- 13.
江涘释义:江边;沿江一带。
- 14.
江潮释义:江河下游的潮汐现象。因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致使水位定时涨落。亦泛指江河中的波涛。
- 15.
江濆释义:江岸。 亦指沿江一带。
- 16.
江界释义:⒈沿江地区。⒉江水形成的天然分界。
- 17.
江陬释义:江隅,沿江地区。
- 18.
沿曳释义:指沿江拉纤。
- 19.
漂流释义:⒈漂在水面随水浮动:沿江漂流进行科学考察。⒉漂泊;流浪:漂流四海。
- 20.
牵路释义:纤夫拉船时走的小路。唐 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十六:“牵路沿江狭,沙崩岸不平。”宋 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方二十餘年,而两岸人户,復侵占牵路,盖屋数千间,却於屋外别作牵路,以致河道日就浅窄,準法据理并合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