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shí èr zhāng]
1. 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
十二章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
引《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 汉 郑玄 注:“《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
孙诒让 正义:“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於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紩以为绣,施之於裳也。”
清 恽敬 《十二章图说序》:“古者十二章之制始於 轩辕,著於有 虞,垂於 夏 殷,详於有 周,盖二千有餘年。”
鲁迅 《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考诸载籍,源之古者,莫如龙,然已横受抵排,不容作绘,更思其次,则有十二章。”
十二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分为二释义: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关系的命题。 指统一物的可分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都包含着这一命题的内容。《黄帝内经·太素·知石》:“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明确使用了这一命题。毛泽东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通俗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 2.
三宿释义:⒈进爵三次。 《书·顾命》:“王三宿,三祭,三咤。”孔 传:“礼成於三,故酌者实三爵於王,王三进爵,三祭酒。三奠爵。”孔颖达 疏:“三宿,谓三进爵,从立处三进至神所也。”《陈书·沉文阿传》:“三宿三咤,上宗曰饗,斯盖祭儐受福,寧谓贺酒邪!”⒉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 昼,是何濡滞也?”赵岐 注:“留於 昼 三日,怪其淹久。”唐 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牀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后汉书·襄楷传》:
- 3.
不看金面看佛面释义:同“不看僧面看佛面”。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大天王 哀求说:‘自成,老表,闯王,不看金面看佛面,看在 如岳叔 的情面上,你抬抬手让我过去吧!’”
- 4.
中边释义:⒈《四十二章经》:“佛所言説,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家因以“中边”指中观与边见(包括空、假等)。天台宗认为,“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见 隋 智顗《摩诃止观》卷五。宋 陆游《累日倦甚不能觞客睡起戏作》诗:“晚知古佛中边语,正合 蒙庄《内外篇》。”明 丁鹤年《逃禅室述怀十六韵》:“谈玄分上下,味道悉中边。”⒉内外,表里。宋 苏轼《东坡诗话·评韩柳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冰心《往事二》八:“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
- 5.
八识释义: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天地八阳神咒经》:“云何名八识?眼是色识,耳是声识,鼻是香识,舌是味识,身是触识,意是分别识。六根是六识。舍藏识,阿赖耶识,是名曰八识。”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颂眼等识,次三颂意识,次三末那,次三赖耶。”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 孙卿 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 6.
冒躁释义:犹急躁。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二章:“师长的脾气真冒躁。”
- 7.
刀头蜜释义:喻贪小失大,利少害多。语本《四十二章经》:“财色之於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宋 薛季宣《读邸报》诗:“世味刀头蜜,人情屋上乌。”宋 范成大《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诗之二:“忧渴焦山业海深,贪渠刀蜜坐成禽。”
- 8.
十二章纹释义: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 9.
十二章释义: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 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汉 郑玄 注:“《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孙诒让 正义:“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於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紩以为绣,施之於裳也。”清 恽敬《十二章图说序》:“古者十二章之制始於 轩辕,著
- 10.
四分释义:⒈分为四份。《左传·昭公五年》:“四分公室,季 氏择二。”⒉向四方散开。汉 焦赣《易林·豫之观》:“十里望烟,散涣四分;形容灭亡,终不见君。”⒊指四分历。《后汉书·律历志中》:“今改行《四分》,以遵於 尧,以顺 孔圣 奉天之文。”《清史稿·时宪志一》:“梅文鼎 研精天算,由《授时》以溯《三统》、《四分》以来诸家之术。”⒋指佛教法相宗(唯识宗)的“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清 龚自珍《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
- 11.
备文释义:⒈具备文饰。 《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宋书·武帝纪下》:“七庙备文,率由令范。”⒉准备文件。政务院《关于古跡等保护办法和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1950年5月24日颁发):“凡拟进行某项发掘工作之团体,应依下开各项填具表格,备文呈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
- 12.
奉扬释义:颂扬;宣扬。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重耳 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宋 司马光《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除三司使制》:“岂朕所以嫗煦抚循之未至,将有司奉扬宣佈之未称与?何其设心之勤而收效之寡也。”明 宋濂《给事中安统除兵部尚书诰》:“非有奋厉之才,练达之知,不足以奉扬威武,毘赞机密者矣。”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十二章:“义军龚行天讨,奉扬大汉威灵。”
- 13.
官税释义:官府所征收的租税。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百姓贫虚,或先取粟麦价,及至收穫,悉以还债,又充官税,颗粒不残。”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富民说》:“而 朝鲜 咸镜道 等处,淘金者计七万餘人,除纳官税外,每岁出口之金,尚值银二三百万两。”高玉宝《高玉宝》第十二章:“我十二岁那年,妈和弟弟饿死了,爹叫官税和财主们的阎王债逼得没法过了,就带着我出外逃活命。”
- 14.
封执释义:《庄子·齐物论》“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唐 成玄英 疏:“初学大贤,邻乎圣境,虽復见空有之异,而未曾封执。”原谓执持事物的界域,后引申为固执,执著。唐 白居易《禽虫十二章》诗序:“每章可致一哂,一哂之外,亦有以自警其衰耄封执之惑焉。”《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六年》:“至于出纳移用,均会有无,则专吝封执,动相违戾。”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於是乃不恤守文之非难,扫除情见之封执。”
- 15.
庄列释义:庄子 和 列子。亦指 庄 列 的学说。唐 白居易《禽虫十二章》序:“庄 列 寓言,风骚比兴,多假虫鸟以为筌蹄。”宋 刘克庄《风入松·癸卯至石塘追和十五年韵》词之二:“欲将 庄 列 等欢哀,对卷慵开。凭高指点虚无路,问何年、辽 鹤归来?”
- 16.
慧秀释义:聪明。 侯生《哀江南》:“启文化於三千一百餘年以前,划 扬子江 一千二百餘里之流域,物产丰富,人民慧秀,为 支那 各省之冠者,非我 江 南耶!”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慧秀孤标,好女子也。”
- 17.
杂合面释义:用杂粮制成的面粉。鲁迅《集外集拾遗·<争自由的波浪>小引》:“平民总未必会舍命改革以后,倒给上等人安排鱼翅席,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上等人从来就没有给他们安排过杂合面。”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十二章:“近几个月配给的杂合面,根本就说不上是粮食啦。那是 东北 仓库屯积了几年的,因为发了霉,才运到 华北 来。”杨朔《乱人坑》:“这种杂合面蒸成窝窝头,硬得像石头,摔到山沟里也不碎。”
- 18.
橡子面释义:橡实磨成的粉。可以充饥,味苦。杨朔《海市》:“我家里净吃苦橡子面,等着粮食下锅。”高玉宝《高玉宝》第十二章:“离开家乡这些年,尽吃橡子面。”
- 19.
淫邪释义:邪恶;淫荡。 《管子·禁藏》:“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汉 陆贾《新语·术事》:“故 舜 弃黄金於崭嵓之山,禹 捐珠玉於五湖之渊,将以杜淫邪之欲,絶琦瑋之情。”《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傍有恶少年数人,就説他许多淫邪不美之行,书生贱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二章:“她瞧不起 孙水嘴,除了他看她的眼光里带着淫邪以外,代表主任介绍他入党没有被通过,也是重要的原因。”
- 20.
犀光释义:⒈犀牛所发的光。三国 魏 阮籍《东平赋》:“资章甫以游 越 兮,见犀光而先入。”按,《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通犀带一”胡三省 注引《埤雅》:“又犀之美者有光,故鸡见影而惊。”⒉锐利的眼光。冯德英《苦菜花》第十二章:“她那对不大的黑眼睛……带点粗鲁的犀光,以致使她那恬静憔悴的脸面,带着大胆勇敢的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