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浑 [lù hún]
1. 古地名。也称瓜州,原指今甘肃敦煌一带。春秋时秦晋二国使居于其地之“允姓之戎”迁居伊川,以陆浑名之。汉置县。五代废。故城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陆浑 引证解释
⒈ 古地名。也称 瓜州,原指今 甘肃 敦煌 一带。 春秋 时 秦 晋 二国使居于其地之“允 姓之 戎”迁居 伊川,以 陆浑 名之。 汉 置县。 五代 废。故城在今 河南省 嵩县 东北。
引《史记·匈奴列传》:“於是戎狄或居於 陆浑,东至於 卫,侵盗暴虐中国。”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一为‘陆邑’。”
司马贞 索隐:“《春秋左氏》:‘ 秦 晋 迁 陆浑 之 戎 于 伊川。’ 杜预 以为‘ 允 姓之 戎 居 陆浑,在 秦 晋 之间,二国诱而徙之 伊川,遂从 戎 号,今 陆浑县 ’是也。”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陆浑 桃花间,有汤沸如烝。”
陆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交捽释义:犹对抗,敌对。《国语·晋语一》:“戎夏交捽。交捽是交胜也。” 韦昭 注:“言 晋 胜戎,戎復胜 晋 。” 唐 杜牧 《原十六卫》:“斧鉞在前,爵赏在后,以首争首,以力搏力,飘暴交捽,岂暇异略!” 章炳麟 《讨满洲檄》:“衰 周 板荡,始有 赤狄 、 白狄 、 九洲 、 陆浑 之戎,交捽诸夏。”
- 2.
伊阳释义:古县名。 在今 河南省 汝阳县。《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南阳》“汝州”:“伊阳县 …… 周 伊川 地,汉 为 陆浑县 地,唐 宋 为 伊阳县 地,明 初为 嵩县 地,成化 十二年,析 嵩县 汝州 地,置今县,属 汝州。”清 姚鼐《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闻去 梁园 超 广武,西登 闕塞 眺 黄河。伊阳 风雨从中出,洛 下山川向北多。”
- 3.
侵盗释义:⒈侵犯劫夺。 《史记·匈奴列传》:“於是戎狄或居于 陆浑,东至於 卫,侵盗暴虐中国。”《资治通鉴·汉文帝前三年》:“五月,匈奴 右贤王入居 河南 地,侵盗 上郡 保寒蛮夷,杀掠人民。”⒉侵占盗窃。《后汉书·淳于恭传》:“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輒助为收採。”宋 曾巩《责将制》:“发人採金,无出入之籍,有侵盗之形。”清 昭槤《啸亭杂录·谢芗泉之疏阔》:“财物奢荡,一任僕人侵盗,毫不介意。”
- 4.
嚼啮释义:⒈咬啮。 《宣和遗事》前集:“崇寧 五年夏,解州 有蛟在 盐池 作祟,布炁十餘里,人畜在炁中者,輒皆嚼嚙,伤人甚众。”⒉嚼齧:咬啮。三国 魏 阮籍《元父赋》:“于其远险……熊虎是生。故人民被害嚼啮。”唐 杜甫《哀江头》诗:“輦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一本作“噍啮”、“嚼囓”。唐 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腭反。”
- 5.
嚼齧释义:咬啮。三国 魏 阮籍《元父赋》:“于其远险……熊虎是生。故人民被害嚼啮。”唐 杜甫《哀江头》诗:“輦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一本作“噍啮”、“嚼囓”。唐 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腭反。”
- 6.
岩耕释义:耕种于山中。借指隐居。语本 汉 扬雄《法言·问神》:“谷口 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南朝 宋 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空食疲廊肆,反税事巖耕。”唐 宋之问《陆浑山庄》诗:“归来物外情,负杖閲巖耕。”宋 朱熹《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诗:“归路緑泱漭,因之想巖耕。”
- 7.
幻惑释义:犹眩惑。 谓迷乱人心以行诈骗。《六韬上贤》:“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贺玄景 ﹞自称五戒贤者,同为妖者十餘人,於 陆浑山 中结草舍,幻惑愚人子女,倾家产事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此是屈死之鬼,所以假托人形,幻惑年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元 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於人间。”
- 8.
攒倚释义:密集紧靠。唐 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诗:“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正月十四日》:“﹝ 香港 ﹞初祇一荒岛耳,周围仅数十里,英 人招徠垦闢,尽力经营,遂成巨埠,洋楼攒倚,山岭如蜂窝。”
- 9.
文誉释义:工于为文的声誉。 唐 皮日休《鲁望悯承吉之孤为诗序邀予属和》:“唯我与君堪便戒,莫将文誉作生涯。”宋 葛胜仲《虞美人·酬卫卿弟见赠》词:“怪来文誉满清时,柿叶书残,犹自日临池。”清 戴名世《温濚家传》:“先生年方少,有文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武后 时,有 深州 陆浑 人 张鷟 ……屡试皆甲科,大有文誉。”
- 10.
木实释义:⒈树木的果实。《战国策·秦策三》:“《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鲍彪 注:“实,木子。”《晋书·隐逸传·郭文》:“区种菽麦,採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唐 白居易《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公与同官 范阳 卢巽 潜遁于 陆浑山,食木实、饮泉水者二年。”《元史·儒学传·黄泽》:“经岁大侵,家人采木实草根以疗饥。”⒉枳椇子的别名。晋 崔豹《古今注·草木》:“枳椇子一名木实。”
- 11.
蛮氏释义:⒈古国名。 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晋 伯宗、夏阳説、卫 孙良夫、宁相、郑 人、伊雒之戎、陆浑、蛮氏 侵 宋,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袭 聊阮、梁、蛮氏,灭三国焉。”⒉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参见“蛮触”。
- 12.
谐际释义:交接,接触。《新唐书·房琯传》:“与 吕向 偕隐 陆浑山,十年不谐际人事。”冯煦《宝应朱绍甫广文传》:“余事师久,与丈若 绍父 数共谐际。”
- 13.
豆登释义: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语本《诗·大雅·生民》:“于豆于登。” 毛 传:“木曰豆,瓦曰登。豆荐葅醢也,登盛大羹也。”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谽呀鉅壑颇黎盆,豆登五山瀛四罇。”《宋史·乐志七》:“豆登丰洁,荐德馨香。”《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 清 钱枚 《题孟庙》诗:“七国知矜式,千秋肃豆登。”
- 14.
贲浑释义:即 陆浑。 古地名。《公羊传·宣公三年》:“楚子 伐 賁浑 戎。”陆德明 释文:“賁浑,旧音六,或音奔;下户门反。二传作 陆浑。”唐 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皇甫 补官古 賁浑,时当玄冬泽乾源。”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字音假借》:“陆浑 可作 賁浑。”
- 15.
阴戎释义:⒈古代少数民族名。 西戎 之一,即 陆浑之戎,因其居住于 河 南山北,故称。一说 陆浑 近 阴 地,故名。《左传·昭公九年》:“晋 梁丙、张趯 率 阴戎 伐 潁。”杜预 注:“阴戎,陆浑之戎。”《后汉书·西羌传》:“陆浑戎 自 瓜州 迁於 伊川,允姓戎 迁於 渭汭,东及 轘辕。在 河 南 山 北者号曰 阴戎。”⒉泛指少数民族。唐 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玄塞隔 阴戎,朱光分昧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