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斩 [yāo zhǎn]
1. 古代刑法,从腰部把身体斩为两段。
英[ cut sb. in two at the waist; ]
2. 使事情半途而废,或比喻把同一事物或相联系的事物从中割断。
英[ cut sth. in half; ]
腰斩 引证解释
⒈ 古时酷刑,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
引《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姦者腰斩。”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季龙 志在穷兵,以其国内少马,乃禁蓄私马,匿者腰斩。”
《秦併六国平话》卷下:“李斯、李由 虽无罪犯,枉受其罪,只得枉招……遂具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三:“元璋 知道《上梁文》又是 高启 的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把 高启 腰斩。”
⒉ 比喻把同一或相联的事物从中割断。
引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种专制主义,在政治上,在文化上,腰斩了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腰斩了他的新三民主义,造成了 中华 民族的深重的灾难。”
胡适 《海外读书杂记》五:“大诗人 王维,字 摩诘,虽然有腰斩 维摩诘 的罪过,却也可见这部书(《维摩经》)的魔力。”
许杰 《死了却还活着》:“曾经有一个报纸,登载过一篇关于 鲁迅 的作品研究的文章,但只登了一天,下半段便被腰斩了。”
国语词典
腰斩 [yāo zhǎn]
⒈ 一种古代刑法。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
引《史记·卷六八·商君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三国演义·第一〇九回》:「遂令将三人腰斩于市,灭其三族。」
⒉ 比喻将事物从中间割裂。
例如:「这个计划执行到一半,就被腰斩了。」
腰斩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指释义:中指。 《旧五代史·晋书·张彦泽传》:“或军士擒获罪人至前,彦泽 不问所犯,但瞋目出一手竖三指而已,军士承其意,即出外断其腰领焉。”《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指,中指也。示以中指,言中断之,即腰斩也。”
- 2.
伏锧释义:亦作“伏质”。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鑕”。质,通“鑕”,砧。亦泛指被处死。《史记·张丞相列传》:“苍 坐法当斩,解衣伏质。”汉 班彪《王命论》:“勇如 信、布,强如 梁、籍,成如 王莽,然卒润鑊伏鑕,烹醢分裂。”唐 陈子昂《谢衣表》:“以其伏鑕之魂,更辱赐衣之宠。”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孙蕡陈遇》:“盖仕宦二十年,一禁繫,一从戎,四为下僚,仅一入史局,而不免伏鑕。”
- 3.
刳割释义:剖杀;切割。 《北史·穆崇传》:“后 刘显 之逆,平文皇帝 外孙 梁眷 知之,密遣 崇 告 道武。眷 谓 崇 曰:‘显 若知之,虽刀剑刳割勿泄也。’”《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是日,腰斩 用之(吕用之),怨家刳割立尽,并诛其族党。”
- 4.
历史语词释义:表示历史上存在过的事物或现象而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语词。如“御史”、“四望车”、“腰斩”等。这些语词只在叙述历史时使用。
- 5.
同籍释义:同一户籍的人。指家人。《通典·刑二》:“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
- 6.
忆黄犬释义:秦 丞相 李斯 受 赵高 陷害,被腰斩于 咸阳,临刑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见《史记·李斯列传》。后用为大臣受陷害被处死的典故。
- 7.
斧质释义:即斧锧,古代一种腰斩刑具。将人放在质(砧板)上,用斧砍断。
- 8.
斩杀释义:⒈古代的一种刑罚,杀头或腰斩。 《周礼·秋官·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郑玄 注:“斩以鈇鉞,若今要斩也;杀以刀刃,若今弃市也。”《吕氏春秋·仲秋》:“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⒉杀死;砍死。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一:“‘正义之剑’不仅斩杀了空中的鹰,而且还斩杀了水上的鲛。”《新民晚报》⒊18:“对蛇却没有好感,随手掏出手枪射击,甚至用种植可可的大刀斩杀。”
- 9.
断脊释义:腰斩。古代的一种酷刑。参阅《商君书·赏刑》。
- 10.
木驴释义:⒈古代一种兵车。 用于攻城。《梁书·侯景传》:“明日,景 又作木驴数百攻城,城上飞石掷之,所值皆破碎。”《旧唐书·忠义传下·薛愿》:“贼将 阿史那承庆 悉以鋭卒併攻,为木驴、木鹅、云梯、衝棚四面云合。”⒉刑具。为装有轮轴的木架,载犯人示众并处死。宋 陆游《南唐书·胡则传》:“即舁置木驴上,将磔之,俄死,腰斩其尸以狥。”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押赴市曹,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一日文书到府,差官吏仵作人等,将三人押赴木驴上,满城号令三日,律例凌迟分尸,梟首示众。
- 11.
李光武释义:李光武本是唐朝开国功臣李靖的次子,被封为苍梧王,后来牵涉到“五王乱政”案,除了苍梧王成功逃亡到兽兵王朝,其余牵涉到案的四个王都被以谋反罪处腰斩。
- 12.
椹质释义:⒈箭靶。⒉指腰斩人时所用的垫板。
- 13.
砧锧释义:亦作“碪礩”。 古代斩首或腰斩用的垫板。
- 14.
秦无二世释义:开国老臣,却落得腰斩咸阳街头,临死前的诅咒而已。实际上加上子婴,秦算是三世而亡。
- 15.
脯脍释义:犹脯醢。《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若使 桂阳 得志,民若不轘裂军门,则应腰斩都市,婴孩脯膾,伊可熟念。”参见“脯醢”。
- 16.
腰铡释义:犹腰斩。
- 17.
辕门鈇释义:官署的腰斩刑具。
- 18.
鈇钺释义:⒈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荀子·乐论》:“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忠臣竭诚不顾鈇鉞之诛以陈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颜师古 注:“鈇,所以斫人,如今莝刀也。”宋 苏轼《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疏远小臣,腰领不足以荐鈇鉞。”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八》:“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鈇鉞。”⒉泛指刑戮。《南史·何尚之传》:“﹝ 范曄 ﹞宜出为 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鈇鉞。”《西游记》第二五回:“徒弟,这和尚是出家人,不可用刀枪,不
- 19.
鈇锧释义:亦作“鈇质”。古代斩人的刑具。借指腰斩之罪。锧,垫在下面的砧板。《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驹 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赐之以死。’”何休 注:“鈇鑕,要斩之罪。”《史记·项羽本纪》:“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 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晋书·齐王冏传》:“言入身戮,义让功举,退就鈇鑕,此 惠 之死贤於生也。”元 李翀《日闻录》:“古者,斩人必加鍖上而斫之,故曰伏鈇质。”清 黄宗羲《陆周明墓志铭》:“昔 李固 之死,汝南 郭亮 左提章鉞,右乘鈇鑕
- 20.
锧笮释义:斧和凿。古代腰斩和黥刑的刑具。笮,通“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