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一善 一善的意思
shàn

一善

简体一善
繁体
拼音yī shàn
注音ㄧ ㄕㄢ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ī,(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组词】:专一。一心一意。(3) 全;满。【组词】:一生。一地水。(4) 相同。【组词】:一样。颜色不一。(5) 另外的。【例句】:蟋蟀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组词】:算一算。试一试。(7) 乃;竞。【组词】:一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组词】:统一。整齐划一。(9) 或者。【组词】:一胜一负。(10) 初次。【组词】:一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shàn,(1)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组词】: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2) 好的行为、品质。【组词】:行善。惩恶扬善。(3) 高明的,良好的。【组词】:善策。善本。(4) 友好,和好。【组词】:友善。亲善。和善。(5) 熟悉。【组词】:面善。(6) 办好,弄好。【组词】:善后。(7) 擅长,长(cháng )于。【组词】:善辞令。多谋善断。(8) 赞许。【例句】:“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9) 好好地。【组词】:善待。善罢甘休。(10) 容易,易于。【组词】:善变。善忘。多愁善感。(11) 姓。

基本含义

指一个好的行为或善举,有时也表示一个好的品德或美德。

一善的意思

一善 [yī shàn]

1. 一种善行;一种美德。

一善 引证解释

⒈ 一种善行;一种美德。

《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颖达 疏:“得一善事,则形貌拳拳然奉持之。”
《国语·楚语下》:“闻一善若惊,得一士若赏,有过必悛,有善必惧。”
晋 陆云 《嘲褚常侍》:“意充於一善,心盈於自足。”
《朱子语类》卷二:“人心,须令着得一善,又着一善。”


一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行释义:⒈独断独行。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杜预 注:“欲专其所行而不得。”《淮南子·主术训》:“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无专行。”《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公子 翬 兵权在手,伐 郑 伐 宋,专行无忌。”⒉佛教语。谓摒弃其余,专崇一法。《教行信证·六本》:“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⒊独特的德行。宋 叶适《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幼孤,母 林氏 有专行,切切课君从三兄学。”
    • 2.
      众恶释义:指各种罪恶。旧题 汉 黄石公《三略·下略》:“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只为这一路的人,众恶所归。”清 林则徐《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推其源则为作俑之始,究其极几成众恶之归。”
    • 3.
      佳事释义:⒈好事。《三国志·蜀志·诸葛瞻传》:“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 瞻 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 之所为也!’”⒉佳话,美谈。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畿辅·建酒楼》:“而五楼则专以处侑酒歌妓者,盖倣 宋 世故事,但不设官醖,以收榷课,最为清朝佳事。”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相传 王文简 晚年名益高,海内访先生者,率不相值,惟於 慈仁寺 书摊访之,则无不见,亦一佳事。”
    • 4.
      叠发释义:⒈谓连续发表见解。 唐 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每与其徒讲疑考要,皇王霸强之际,臣子忠孝之道,出入上下百千年间,詆訶角逐,叠发连袵,得一善輒盱衡击节,扬袂顿足,信容得色,舞于眉端。”⒉犹暴发。《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一路涧水汹涌,知上游昨已被雨,山水叠发也。”《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闻前途山水叠发,遣舆人往探,云尚可行,遂起身。”
    • 5.
      善钱释义:指质地好、重量足的钱币。“恶钱”的对称。《新唐书·食货志四》:“显庆 五年,以恶钱多,官为市之,以一善钱售五恶钱。”
    • 6.
      扬眉释义:⒈举目。《列子·汤问》:“离朱 子羽 方昼拭眥,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宋 苏轼《戏子由并次慎老韵》之二:“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三·济颠化缘疏》:“一举手,一低头,只此便是 弥陀佛;或扬眉,或謦欬,何处更参慈世尊。”⒉形容得意、忧愁、愤怒等貌。南朝 梁 刘孝标《广绝交论》:“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唐 杜甫《晚晴》诗:“未怪及时少年子,扬眉结义 黄金臺。”《剪灯新话·富贵发迹司志》:“发跡司判官忽扬眉盱目,咄嗟长叹而谓众宾曰:‘诸公各守其职,各治其事……
    • 7.
      杏园释义:⒈杏树园。唐 刘长卿《过郑山人所居》诗:“寂寂孤鶯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前蜀 牛峤《酒泉子》词:“记得去年,烟暖杏园花正发,雪飘香。”⒉园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郊 大雁塔 南。唐 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唐 贾岛《下第》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 啼百舌,谁醉在花傍?”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神龙 已来,杏园 宴后,皆於 慈恩寺 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⒊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宋 王禹偁《初拜拾遗游琼林苑》诗:“杏园 鶯蝶如相识,应恠重来蒨綬香。”明 陈
    • 8.
      柳车变姓释义:项羽 败亡后,羽 将 季布 为逃避 刘邦 搜捕,隐姓埋名,被人化装置广柳车中,卖给 鲁 朱家 为奴,以藏身避祸。事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后因以“柳车变姓”谓为逃避追捕而潜匿。清 黄宗羲《辞祝年书》:“自最生平,无一善状。仇刃寃赃,钩党飞章,围城狱户,柳车变姓,积尸蹀血,虎穴鲸波。数十年野葛之味,岂止一尺。”
    • 9.
      添前字释义:唐 代新录取的进士,在参加皇帝 曲江 赐宴之后,即登 慈恩寺 塔题名留念。 如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在其上添一‘前’字,谓之“添前字”。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神龙 以来,杏园 宴后,皆於 慈恩寺 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或诗曰:‘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诗。’”
    • 10.
      相准释义:⒈相抵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鞭打之刑,已有 柴生 代报,可以相準。”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即日行一善,非年餘不能相準。”⒉看中。《红楼梦》第六三回:“我父亲每日为两位姨娘操心,要寻两个有根基的富贵人家……这几年总没拣着,可巧前儿路上纔相準了一个。”
    • 11.
      砥行释义:砥砺品行,修养道德。《史记·伯夷列传》:“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汉 应劭《风俗通·皇霸·三王》:“舜 禹 本以白衣砥行显名,升为天子,虽復更制,不如名著,故因名焉。”《北史·薛辩传》:“砥行礪心,困而弥篤,服膺教义,爰至长成。”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即日行一善,非年餘不能相準,今已晚矣。但从此砥行,则地狱中或有出时。”
    • 12.
      窃簪之臣释义:春秋 时,楚国 一善于偷窃者为 楚 将 子发 所礼遇。后 齐 师伐 楚,子发 兵败。善偷者乃行其技,递次窃得 齐 将军之幬帐、枕及簪。
    • 13.
      耆年释义:⒈老年人。南朝 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唐 聂夷中《短歌》:“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宋 陆游《北望》诗:“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⒉指高年。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归愚 先生虽耆年重望,意不属也。”
    • 14.
      衆恶释义:指各种罪恶。旧题 汉 黄石公《三略·下略》:“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只为这一路的人,众恶所归。”清 林则徐《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推其源则为作俑之始,究其极几成众恶之归。”
    • 15.
      越女释义:⒈古代越国多出美女,西施其尤著者。后因以泛指越地美女。⒉专指西施。⒊指越国一善剑女子。据《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越有处女,出于南林。
    • 16.
      达节释义:⒈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 《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杨伯峻 注:“最高道德为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而俱合于节义。”晋 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论》:“夫能与造化推移,而不以哀乐为心者,达节之人也。”唐 韩愈《通解》:“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达节而称夫通才者多矣。”⒉明达世情;识时务。《魏书·阳尼传》:“体源究道,归圣哲兮。随化委遇,能达节兮。”元 范梈《散步还南轩》诗:“嵇康 本达节,竟受薄俗嗤。”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自古识时达节之士,功名而外无容心。”
    • 17.
      闲世释义:亦作“间世”。 隔代。指年代相隔之久。唐 刘长卿《奉和杜相公新移长兴宅呈元相公》:“间世生贤宰,同心奉至尊。”明 方孝孺《上范先生书》:“众人盈天下,而一国一乡或得一善士。学者不絶,而百年间世或得一大贤。”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卢子由,武林 人,聪明博奥,间世异人。”
    • 18.
      闻善释义:谓闻知善言善行。语本《孟子·尽心上》“舜 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 江 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孔子家语·六本》:“闻善必躬行之,然后导之,是夫子之能劳也。”唐 柳宗元《送从兄偁罢选归江淮诗序》:“夫闻善不慕,与聋聵同。”
    • 19.
      食万羊释义:传说 唐 武宗 宰相 李德裕,宣宗 时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召一善知祸福僧人问前程,僧告以将遭贬南行万里,不久当还,因命中注定食羊万口,有五百未满。后十余日,振武 节度使遣使送米并馈羊五百,李 大惊,召僧告其事,且欲还之。僧人说:羊至此,是已为相国有矣,还之无益,南行其不返乎!事见 唐 张读《宣室志》卷九、《太平广记》卷九八。后遂以“食万羊”表示听天由命,不必强求富贵。

一善(yish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一善是什么意思 一善读音 怎么读 一善,拼音是yī shàn,一善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一善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