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 [nóng gēng]
1. 谓耕种土地。
农耕 引证解释
⒈ 谓耕种土地。
引《管子·乘马》:“正月,令农始作,服於公田农耕,及雪释,耕始焉。”
晋 陶潜 《桃花源诗》:“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一:“《礼记》:《吕氏月令》:季冬出土牛,示农耕早晚。”
国语词典
农耕 [nóng gēng]
⒈ 耕种稼穑等农务。
引晋·陶渊明〈桃花源〉诗:「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其父郭和以农耕为业,其母常氏乃河东路潞州黎城县常武安的妹妹。」
农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皇释义: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的说法有:(1)天皇、地皇、人皇;(2)伏羲、神农、燧人。后者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开始畜牧、农耕和用火等情况。
- 2.
三角洲释义:河流注入海中或湖泊时,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在河口地区形成的冲积平原。一般呈三角形,故名。多属良好农耕地区。如长江三角洲。
- 3.
代耕释义:⒈指以农耕之外的职业为生,如以舌代耕等。 ⒉农业合作化之前,替缺乏劳力的农户耕种。⒊拖拉机站用机器代别人耕作。
- 4.
公刘文化释义:公刘作为古代农耕的鼻祖,他所创造的农耕文化,从物质的、精神的层面,推动了周族以至中华民族的向前发展。所以说公刘文化就是一种农耕文化,是先哲们创造并经后世逐渐完善,对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鉴于公刘的历史功绩,称之为公刘文化,就有一种对前贤敬重追思的意思。
- 5.
农力释义:⒈犹努力。 《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中》:“‘农力以事其上’与‘尚能而让其下’对文,则农力非耕田之谓也。《广雅》:‘农,勉也。’言勉力以事其上也。农力犹努力,语之转耳。”⒉农耕的劳力。宋 李觏《感事》诗:“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
- 6.
农圃释义:⒈农田园圃。⒉指农家。⒊耕稼,农耕。
- 7.
农牧释义:农耕和放养牲畜。
- 8.
农耕释义:农业耕种;农作:不事农耕。农耕劳作。
- 9.
农野释义:⒈村野;田野。⒉借指从事农耕。
- 10.
劝农释义:⒈鼓励农耕。 ⒉古代政府官员在春夏农忙季节,巡行乡间,劝课农桑,称劝农。⒊官名。古代负责鼓励督促农业生产的官吏。
- 11.
劳农释义:⒈指工人和农民。 李大钊《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在十月革命的火光里,诞生了劳农群众的国家和政府!”瞿秋白《赤俄之归途》四:“虽然也有不少糊涂颟顸的蠢气,却不害其为世界第一新国--劳农的国家。”⒉单指农民。李大钊《“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应该投身到山林里村落里去,在那绿野烟雨中,一锄一犁的作那些辛苦劳农的伴侣。”⒊劝勉农耕。《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汉书·元帝纪》:“劳农劝民,无使后时。”按,《礼记·月令》:孟夏劳农,以劝耕作;孟冬劳农,以示休息
- 12.
匈奴释义:古族名。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曾统一北方草原地区,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后,一部分南下依附汉朝,渐习农耕。十六国中的前赵、北凉、夏的统治者大部分是匈奴族人。
- 13.
实见释义:⒈犹言真知灼见。元 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一》:“东坡 晚年在海上不观他人诗,惟以 陶 柳 集自随,岂非世虑尽而实见定歟?”⒉实地见闻;实际见闻。鲁迅《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第二篇《原始民族的艺术》先据人类学者,旅行家等实见之谈,从 薄墟曼,韦陀,印地安 以及别的民族引了他们的生活,狩猎,农耕,分配财货这些事为例子,以证原始狩猎民族实为共产主义的结合。”
- 14.
巡耕释义:谓巡视农耕。
- 15.
归本释义:⒈谓返回农耕。⒉回到正路。
- 16.
旅游农业释义: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 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也叫观光农业。
- 17.
泥牛释义:⒈即土牛。古人风俗于立春时以泥土制牛,用此象征春耕开始,劝农耕种。⒉泛指用泥塑制的牛。
- 18.
猪槽释义:表面意思,即猪吃草用的器具。槽,一种长方形器具,用来盛放牲畜饲料或水等。猪槽是从古代农耕时代传承下来的器具之一。
- 19.
班春释义:颁布春令,指古代地方官督导农耕之政令。《后汉书·崔篆传》:“篆 为 新建 大尹……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门下掾 倪敞 諫,篆 乃强起颁春。”李贤 注:“﹝班春﹞班布春令。”宋 王安石《次韵春日感事》:“病得一官随太守,班春无助愧 周任。”明 杨慎《放春行春发春班春》:“《汉书》,太守有班春之文。”清 赵翼《吊汤纬堂殉难凤山》诗:“一官海外正班春,伏莽无端起劫尘。”
- 20.
田农释义:⒈农耕。⒉种田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