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北戎 北戎的意思
běiróng

北戎

简体北戎
繁体
拼音běi róng
注音ㄅㄟˇ ㄖㄨ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ěi bèi,(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组词】: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2) 打了败仗往回逃。【组词】:败北。 ◎ 古同“背”,违背,违反。

róng,(1) 古代兵器的总称。(2) 军队,军事。【组词】:兵戎。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戎装。戎马。(3) 古代称兵车。【组词】:御戎。(4) 大。【组词】:戎功。(5) 称(方言,音如“农”)。【例句】:“戎有良翰”。(6)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组词】:西戎。戎狄。(7) 姓。

基本含义

指北方的蛮夷,泛指北方的敌人或异族。

北戎的意思

北戎 [běi róng]

1. 古族名。即山戎。春秋时分布在今河北、山西北部。

北戎 引证解释

⒈ 古族名。即 山戎。春秋 时分布在今 河北、山西 北部。

《春秋·隐公十年》:“夏, 齐侯、许男 伐 北戎。”
杜预 注:“北戎,山戎。”
《史记·郑世家》:“北戎 伐 齐,齐 使求救, 郑 遣 太子忽 将兵救 齐。”
《后汉书·西羌传序》:“后二年, 晋 人败 北戎 于 汾 隰。”
《后汉书·西羌传序》:“至 周贞王 八年…… 赵 亦灭 代戎,即 北戎 也。”


北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侵轶释义:⒈亦作“侵佚”。侵犯袭击。《左传·隐公九年》:“北戎 侵 郑。郑伯 御之,患 戎 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軼我也。’”杜预 注:“軼,突也。”《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自是匈奴得志,狼心復生,乘閒侵佚,害流傍境。”清 魏源《明代食兵二政录叙》:“虽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致亡也。”吴晗《灯下集·阵图和宋辽战争》:“若捍御不及,即有侵轶之患。”⒉谓越权行事。唐 元稹《告畬三阳神文》:“农劝事时,赏信罚必。市无欺夺,吏不侵軼。”清 端方《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如此则部臣疆吏於其权限内应行之事,
    • 2.
      北戎释义:古族名。 即 山戎。春秋 时分布在今 河北、山西 北部。《春秋·隐公十年》:“夏,齐侯、许男 伐 北戎。”杜预 注:“北戎,山戎。”《史记·郑世家》:“北戎 伐 齐,齐 使求救,郑 遣 太子忽 将兵救 齐。”《后汉书·西羌传序》:“后二年,晋 人败 北戎 于 汾 隰。”《后汉书·西羌传序》:“至 周贞王 八年…… 赵 亦灭 代戎,即 北戎 也。”
    • 3.
      国恶释义:指有损国家的坏事、丑事。 《左传·僖公元年》:“公出復入,不书,讳之也。讳国恶,礼也。”孔颖达 疏:“国内有乱,致令公出,不书‘公出復入’,讳国乱也。国乱,国之恶事,讳国恶,是礼也。”宋 江休复《江邻几杂志》:“司马君实 充史讨,白执政:《时政记》、《起居注》皆并不载 元昊 叛命、北戎请地事,欲就枢密府检寻事迹,以备载録。龎相 自至史院商量,孙朴 兼修国史之任,云:‘国恶不可书。’”
    • 4.
      山戎释义: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 北戎,匈奴 的一支。 活动地区在今 河北省 北部。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唐 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復除 夏州 都督,属 山戎 矫虔,俶扰王略。”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凯》诗:“攀崖更北走,满地皆 山戎。”

北戎(beir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北戎是什么意思 北戎读音 怎么读 北戎,拼音是běi róng,北戎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北戎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