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问 [zé wèn]
1. 用责备的口气质问。
例责问他为什么会迟到。
英[call sb. to account;]
责问 引证解释
⒈ 责备;诘责究问。
引《史记·李斯列传》:“李斯 数欲请閒諫, 二世 不许。而 二世 责问 李斯 曰:‘吾有私议而有所闻於 韩子 也。’”
宋 文同 《送提刑司勋》诗:“再将厚荫蒙旧物,掩蔽不才宽责问。”
清 洪昇 《长生殿·改葬》:“空剩取香囊犹在土,寻思不解缘何故,恨不得唤起山神责问渠。”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小朋友!为着跟你们通讯,受了许多友人严峻的责问。”
国语词典
责问 [zé wèn]
⒈ 责备质问。
引《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而二世责问李斯曰:『吾有私议而有所闻于韩子也。』」
近诘责 诘问 谴责 斥责
责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心释义:⒈异心;二心。《荀子·解蔽》:“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汉 荀悦《汉纪·哀帝纪下》:“上怒,召 嘉 诣尚书,责问以相等前坐不尽忠,外附诸侯,操持两心,倍人臣之义。”南朝 梁武帝《子夜四时歌·秋歌》:“镜中两入髻,分明无两心。”⒉彼此之心;双方的思想。汉 焦赣《易林·大过之小过》:“两心相悦,共其柔筋。”唐 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再经 邓九公 年高有德,出来作这个大媒,姑娘纵然不便一诺千金,一定是两心相印。”
- 2.
兴师见罪释义: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 3.
兴师问罪释义: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 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 4.
反唇相稽释义:反唇:回嘴、顶嘴;稽: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责问对方。
- 5.
反唇相讥释义:不服气,反过来责问或讥讽对方。原作反唇相稽。《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计较)。” 反唇:顶嘴。
- 6.
叱问释义:责问;大声问。
- 7.
呵诘释义:责问。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闻 岳飞 军中,如此者数百人,州县惧於凭陵,莫敢呵詰,其盗支之物,可胜计哉!”
- 8.
呵问释义:责问;盘究。
- 9.
填置释义:犹责问。
- 10.
姑置勿问释义:权且放过,不去追究责问。指对有过错的人暂时给予宽容。
- 11.
宿负释义:⒈旧欠的债务。旧时常指拖欠的赋税。《汉书·张敞传》:“敞 皆召见责问,因貰其罪,把其宿负,令致诸偷以自赎。”《晋书·武帝纪》:“復天下租赋及关市之税一年,逋债宿负皆勿收。”清 唐孙华《忆颐儿时就婚外家》诗:“念当毕婚娶,譬如偿宿负。”⒉指前世的欠债。宋 郭彖《睽车志》卷四:“汝知库耶?业报如此,当随吾还寺,鬼磑作麵供众,以偿宿负。”
- 12.
弹诘释义:弹劾诘问;责问。 《资治通鉴·宋苍梧王元徽二年》:“上皇命事无大小,皆据律正名,不得为疑奏;合则制可,违则弹詰,尽用墨詔,由是事皆精审。”宋 苏辙《罢提举太平官欲还居颍川》诗:“闭门便衰病,杜口谢弹詰。”
- 13.
征辞释义:⒈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⒉引证古人言辞。唐 韩愈《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 14.
徵辞释义:⒈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⒉引证古人言辞。唐 韩愈《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 15.
我心坦荡释义:正大光明,不自私,没有阴谋诡计,不怕责问的意思。
- 16.
抢问释义:犹责问。
- 17.
擿问释义:诘问;责问。
- 18.
数典忘祖释义:《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责问晋国为什么不贡献器物。 籍回答说,晋国没有受到过周王室的赏赐。景王历举晋国受赏的事实,责备他“数典而忘其祖。”后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本或对本国历史的无知。数:数说。典:历史上的事迹、典章制度。
- 19.
斥问释义:责问:大声斥问。
- 20.
早知今日释义:⒈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有悔恨已晚之意;⒉用在对另一方的责问中,表示对另一方出尔反尔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