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奏 [chén zòu]
1. 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例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英[present a memorial to the emperor;]
陈奏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臣下向君王进言、上书。
引《宋书·刘穆之传》:“虽復亲暱短长,皆陈奏无隐。”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纲盐改票》:“宫保据实陈奏,不避劳怨。”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其妻称嫡某王娘,其妻亲称嫡懿亲,臣下奏称嫡陈奏。”
陈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协释义:不一致;不和。《左传·成公十二年》:“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南史·何尚之传》:“义真 与司徒 徐羡之、尚书令 傅亮 等不协。”《清史稿·允禔传》:“上以 允禔 听谗,与 福全 不协,私自陈奏,虑在军中僨事,召还京师。”
- 2.
口奏释义:口头陈奏。
- 3.
威荣释义:尊严和荣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考政大臣之陈奏及廷臣会议立宪情形》:“且言立宪国之君主,虽权利略有限制,而威荣则有增无减等语。”
- 4.
张奏释义:犹敷奏。铺陈奏上。
- 5.
手疏释义:⒈亲手书写奏章。 ⒉亲笔陈奏。⒊亲笔书写。
- 6.
抬写释义:同“擡写”。旧时一种行文书写格式。凡臣下奏章及一般文书中,遇及皇室、陵寝及天地等字样,必于次行抬头一格或二三格书写,以示尊敬。《清会典事例·内阁·职掌》:“近来各省陈奏事件,凡本章摺奏内,恭载 乾隆 年间皇考諭旨与 嘉庆 年间所降諭旨一律抬写,殊非敬谨之道。嗣后在京各衙门,各直省文武大臣,遇有陈奏事件,恭载 乾隆 年间皇考諭旨,首行俱用三抬。嘉庆 年间,朕节次所降諭旨,首行俱用双抬。”
- 7.
敌头释义:⒈对头。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老夫有件事向君王陈奏,只説那权豪每是俺敌头。”元 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二折:“你当日逞英雄与 曹操 做敌头,则被他倒空营,俺着他机彀。”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四折:“这廝逞权豪忒放肆,不想正遇著敌头至。”⒉相当;相匹敌。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一对儿佳人才子,年纪又敌头。”
- 8.
敷奏释义:陈奏,向君上报告。
- 9.
敷对释义:奏对,陈奏廷对。
- 10.
敷纳释义:谓臣下陈奏善策,天子择善采纳。
- 11.
敷赞释义:⒈见“敷讚”。 ⒉陈奏。
- 12.
耆德释义: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之称。《书·伊训》:“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唐 韩愈《论孔戣致仕状》:“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四:“卿忠言嘉諫,宜时有陈奏,以副朕眷待耆德求治之意。”明 袁宏道《八识略说叙》:“是故非耆德大宿,登相家之閫閾,鲜有能涉性海之洪澜,躋智岳於层颠者也。”
- 13.
论谕释义:特指 太平天囯 后期 洪秀全 之三子 光王、四子 明王 之世子所发布的文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八年》:“臣下奏称陈奏,諭称论諭。”
- 14.
题本释义:明 清 时的一种奏章。 明 制:凡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私事则用奏本,不准用印。清 初行题本与奏折制,科道及在京 满 汉 官员奏折均可直达宫门陈奏;军机处设立后,内外官员有紧急事务悉具奏折,即送军机处,而送通政司转达内阁的题本却成例行公事。光绪 二十八年(公元1902),遂废题本,专用奏折,通政司亦一并裁撤。明 沉德符《野获编·京职·章奏异名》:“今本章名色:为公事则曰题本;为他事则曰奏本。收本之处,在内则曰会极门,在外则为通政司。”《儿女英雄传》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