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遂 [xiāng suì]
1. 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后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3. 指乡大夫。
乡遂 引证解释
⒈ 周 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后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
引元 揭傒斯 《大元敕赐修堰碑》:“乃具文书会行省及 蒙古 军七翼之长、郡县守宰、乡遂之老,各陈便宜,皆曰便。”
明 归有光 《明君恭己成功论》:“其微至於乡遂都鄙之吏,其远至於荒徼之外,人主罔不致其人以为之治焉。”
清 钮琇 《觚賸·粤社以榕》:“余补官东 粤,其土之宜木,唯榕最高大而寿,郊廛乡遂,无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
⒉ 指乡大夫。
引《周礼·夏官·大司马》:“王载大常,诸侯载旂,军师载旗,师都载旜,乡遂载物。”
郑玄 注:“乡遂,乡大夫也。”
乡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术释义:犹乡遂。指都城郊外地区。术,通“遂”。
- 2.
乡邑释义:⒈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⒉秦汉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⒊家乡,故里。⒋同乡。
- 3.
寰遂释义:畿内和乡遂。
- 4.
游徼释义:⒈秦 汉 时乡官名。负责巡查盗贼。秦 置,汉 至 南北朝 多沿置,后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游徼徼循禁贼盗。”《东观汉记·郑均传》:“兄 仲 为县游徼,颇受礼遗,均 数諫止。”清 恽敬《三代因革论七》:“汉 曰三老,曰嗇夫,曰游徼,皆赐爵同于乡遂之官。”⒉巡游。《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十年》:“无事则泛舟长 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明史·常遇春传》:“汉 军出 江 游徼,遇春 击之,皆反走,乘胜取 江州。”⒊指游击的小部队。徼,通“邀”,
- 5.
田制释义:关于农田的制度。 《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唐 贾公彦 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餘悉蠲其课。”《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
- 6.
考校释义:⒈亦作“攷较”。考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伏惟祖宗以来,得人不少,攷较文艺,固有规程,不须变更,以长浮薄,请并如旧制。”⒉考察比较。《红楼梦》第一回:“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攷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利器》:“非由驻洋明练之大员精心攷校,无从得其要领。”⒊考订,校对。清 张惠言《江安甫葬铭》:“受 郑 氏《礼记》,日夜诵习,旁及他 郑 氏书、先 汉 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义。”⒋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郑玄 注:“乡遂大夫
- 7.
郊廛释义:亦作“郊鄽”。郊野与市廛。统指城内外。《陈书·高祖纪上》:“荣光曖曖,已冒郊廛;甘露瀼瀼,亟流庭苑。”唐 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诗:“縈回亘津渡,出没控郊鄽。”明 何景明《上李石楼方伯》诗:“薇花当省署,棠蕚满郊鄽。”清 钮琇《觚賸·粤社以榕》:“郊廛乡遂,无不有社,社皆依榕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