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散曲 散曲的意思
sǎn

散曲

简体散曲
繁体
拼音sǎn qǔ
注音ㄙㄢˇ ㄑㄩ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àn sǎn,(1)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组词】: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2) 分布,分给。【组词】:散布。散发(fā)。天女散花。(3) 排遣。【组词】:散心。散闷(mèn)。(4) 解雇。【例句】: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1) 没有约束,松开。【组词】:松散。散漫。懒散。散曲。散记。散板。散文。披散头发。(2) 分开的,分离的。【组词】:散居。散乱。散座。散兵游勇。(3) 零碎的。【组词】:散碎。散装。散页。(4) 中医称药末。【组词】:散剂。丸散膏丹。

qǔ qū,(1) 弯转,与“直”相对。【组词】:弯曲。曲折(zhé)。曲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2) 不公正,不合理。【组词】:曲说。曲解(jiě)。委曲求全。(3) 弯曲的地方。【组词】:河曲。(4) 偏僻的地方。【组词】:乡曲。(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组词】:酒曲。曲霉。(6) 姓。(1)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组词】:曲艺。曲话。(2) 歌的乐调。【例句】:曲调(diào)。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寡。

基本含义

◎ 散曲 sǎnqǔ
[a type of verse] 曲的一种体式,没有宾白科介,便于清唱:内容多为抒情,写景,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形式。盛行于元、明、清三代

散曲的意思

散曲 [sǎn qǔ]

1. 曲的一种体式,没有宾白科介,便于清唱:内容多为抒情,写景,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形式。盛行于元、明、清三代。

[a type of verse;]

散曲 引证解释

⒈ 曲的一种体式。盛行于 元 明 两代。和诗词一样,可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有时也专指小令。


国语词典

散曲 [sǎn qǔ]

⒈ 对剧曲而言,凡无科白而只供清唱的,称为「散曲」。盛于元代,又分小令与散套二种。


散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幺娘释义:⒈詈语。表示怨恨、愤怒等感情。么,这么。元 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到来日 云阳 闹市中,杀么娘七代先灵!”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驴上碎分张,浑身的害么娘椀大血疔疮。”⒉语气词。犹吧。《全元散曲·步步娇》:“独宿鸳幃甚情况,疾睡来么娘!百忙里铰甚么鞋儿样。”
    • 2.
      三万六千日释义:一百年,谓人的一生。唐 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宋 辛弃疾《渔家傲·为金伯熙寿》词:“三万六千排日醉,鬢毛只恁青青地。”元 汤式《一枝花·赠钱塘镊者》套曲:“三万六千日有限期,一百二十行无休息。”亦作“三万六千场”。宋 辛弃疾《鹊桥仙·贺余察院生日》词:“好将三万六千场,自今日,从头数起。”《全元散曲·水仙子·遣怀》:“百年三万六千场,风雨忧愁一半妨。”
    • 3.
      东篱乐府释义:散曲集。元代马致远(号东篱)作。一卷。收录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数十七套,附录残缺的套数五篇。
    • 4.
      借宫释义:北曲的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而成的。 在杂剧的套数中有时借用相近宫调的曲子入套,称为借宫。散曲的套数不借宫。如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套数的曲调是正宫,但其所用曲子中属于正宫的只是前面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几支;后面的《上小楼》《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等属于中吕宫,《耍孩儿》《煞》(包括《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等属于般涉调。这种现象,即称借宫。参阅 元 周德清《中原音韵》、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第三章第三节。
    • 5.
      元剧释义: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 6.
      元曲释义: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见〖杂剧〗、
    • 7.
      北宫词纪释义:散曲选集。
    • 8.
      北曲释义:宋元以来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无入声;音乐上用七声音阶,以弦乐器伴奏。曲调雄壮朴实。
    • 9.
      南曲释义:宋元以来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用韵以南方语音为准,分平上去入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以管乐器伴奏。曲调柔和婉转。
    • 10.
      天籁集释义:词集。元代白朴作。二卷。收词一百零四首。有的版本附《摭遗》,辑有作者的散曲。
    • 11.
      套数释义:⒈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 ⒉比喻成系统的技巧或手法。⒊套子
    • 12.
      小令释义:⒈词之字句短少者称小令。在五十八字以内。⒉元曲中本指只含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后来也包括除散曲以外的民间流行的小曲。
    • 13.
      带过曲释义: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小令本以一支为限,也有组织音律相衔接的两三支曲为一曲的,称为“带过曲”。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南曲也有仿效。有北带北、南带南、南北兼带各曲。
    • 14.
      情款释义:⒈亦作“情欵”。情意诚挚融洽。汉 枚乘《杂诗》之七:“愿言追昔爱,情疑感四时。”《宋书·隐逸传·陶潜》:“先是,颜延之 为 刘柳 后军功曹,在 寻阳,与 潜 情款。”《南史·谢灵运传》:“庐陵王 义真 少好文籍,与 灵运 情款异常。”⒉交情,情意。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於是嘲族以叙欢交,极黷以结情欵。”《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行逢 能谋,文表 善战,叔嗣 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情款甚昵。”《全元散曲·风入松·离情》:“后期远约今秋判,那其间甚娘情款,受几度枕冷衾寒,捱几宵月苦风酸。”《古今
    • 15.
      散套释义:散曲的一种。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拘,一韵到底,用来抒情或叙事。
    • 16.
      文卷释义:⒈为应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宋 王谠《唐语林·自新》:“后 太真 为礼部侍郎,谊 应举,太真 览其文卷於 包侍郎 佶 之家。”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 元戎 ﹞命召之入,见其人质清秀,復览其文卷,深器重之。”⒉泛指文章。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杨 以答 孟简 书为答 大颠 书,又改‘死款’二字为‘死案’二字,不知前人文卷,亦曾否审详耶?”⒊公文案卷。《全元散曲·小令·红锦袍》:“那老子 彭泽县 懒坐衙,倦将文卷押。”明 张居正《陈六事疏》:“有查勘一事而十数年不完者,文卷委积,多
    • 17.
      柔靡释义:柔弱委靡。 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故文章柔靡,风俗巧伪。”明 唐顺之《送陆训导序》:“海盐 故滨海之沃,而柔靡奢慢之俗也。”胡韫玉《锦城纪游》诗:“六十年间万首诗,剗除柔靡育雄奇。”朱自清《短诗与长诗》:“据我所感,便只有感伤的情调和柔靡的风格;正和旧诗、词和散曲里所有的一样!”
    • 18.
      江东体释义:元散曲风格之一种。
    • 19.
      渺漫释义:⒈广远;幽长。 唐 张九龄《故刑部李尚书挽歌词》之三:“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唐 高适《东征赋》:“连山鬱其漭荡,大泽平乎渺漫。”明 高濂《玉簪记·会友》:“山深路渺漫,更板萝捫壁,直上层峦。”⒉模糊;虚幻。南朝 宋 宗炳《明佛论》:“物无遁形,但或结于身,或播于事,交赊纷纶,显昧渺漫,熟覩其际哉。”《全元散曲·一枝花·香绵》:“梨云梦渺漫,柳絮春零乱。”清 抟沙拙老《闲处光阴》卷上:“《盘古坟诗》:‘名字虚无姓渺漫,当年谁与葬衣冠。’”⒊稀少;消失。唐 唐彦谦《无题》诗之五:“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
    • 20.
      玉抱肚释义:⒈玉带名。 ⒉牡丹的一种。⒊曲名。见元散曲。

散曲(sanq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散曲是什么意思 散曲读音 怎么读 散曲,拼音是sǎn qǔ,散曲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散曲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