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意思
shǎoshùmín

少数民族

简体少数民族
繁体少數民族
拼音shǎo shù mín zú
注音ㄕㄠˇ ㄕㄨˋ ㄇ一ㄣˊ ㄗㄨˊ
结构ABCD式
字数4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ǎo shào,(1) 数量小的,与“多”相对。【组词】:多少。少量。少许。(2) 缺,不够。【组词】:缺少。减少。(3) 不经常。【组词】:少有。少见。(4) 短时间。【组词】:少等。少候。少顷。(5) 丢,遗失。【例句】:屋里少了东西。(6) 轻视。【例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 年纪轻或年轻人。【组词】:少年。少女。少壮(年轻力壮)。(2) 古代辅佐长官的副职。【组词】:少傅。少保。(3) 次级的。【组词】:少校。少将(jiàng )。(4) 姓。

shù shǔ shuò,(1) 屡次。【例句】: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mín,(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组词】: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组词】:居民。民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组词】: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4) 某族的人。【组词】:汉民。回民。(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组词】:农民。渔民。(6) 非军事的。【组词】:民品。民航。(7) 同“苠”。

zú,(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组词】:族规。族长。家族。(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组词】:种族。(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组词】:民族。(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组词】:宗族。氏族。部族。(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组词】:芳香族。(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组词】:族灭。(7) 聚合,集中。【例句】:云气不待族而雨。

基本含义

指在一个民族中人数较少的民族群体。

少数民族的意思

少数民族 [shǎo shù mín zú]

1. 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如中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

[national minority;]

少数民族 引证解释

⒈ 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有汉族以外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俄罗斯等五十多个。


国语词典

少数民族 [shǎo shù mín zú]

⒈ 在多种族组成的国家中,若该种族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极少数,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戎释义: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 2.
      三月三释义: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三月初三。内容不尽相同。壮族又称“歌仙节”,在这一天赶歌圩,举办歌会。侗族又称“花炮节”,以抢花炮、斗牛最具特色。在黎族,为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的节日。
    • 3.
      三猛释义:旧时 云南 境内三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合称。
    • 4.
      三襄夷释义:汉 时 蜀 郡少数民族之一种。 《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延熹 二年,蜀郡 三襄夷 寇 蚕陵,杀长吏。”
    • 5.
      下番释义:⒈谓在酒楼中当值陪侍酒客的官妓。⒉指偏远的少数民族。对上国而言。⒊犹下班。
    • 6.
      不阑带释义:织有花纹的带子。 南方少数民族妇女惯用以束发。
    • 7.
      丑裔释义:古代对少数民族或其所居地区的蔑称。
    • 8.
      东女释义:我国少数民族古国名。在今 四川、青海 和 西藏 部分地区。
    • 9.
      东索释义:古代对 东北 少数民族的蔑称。
    • 10.
      东羌释义: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 11.
      东胡释义:古时中国东北 的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后活动在燕国东北。秦汉时为匈 奴击败。以后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 12.
      东鞮释义: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 13.
      丢包释义:⒈旧时江湖上的一种诈骗术。诈骗者远远看见有人来,故意把一个包裹抛在路上,然后躲起来,若有人拾取,就装做寻找失物,说包内有珍宝,对拾者恐吓勒索,拾者只好给钱了事。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调白》:“盗之多以大也,自响马老瓜以至丢包、鼠窃,名目多端。”⒉小偷或流氓突然抢夺别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钱的东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丢包”。端木蕻良《义卖》:“人要骚,马要骄,要倒霉的快丢包!”⒊傣 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时聚集于旷场或草地上,用荞壳装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抛为戏,谓之“丢包”。《云南民族文学资料·
    • 14.
      串夷释义:即 混夷,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名。
    • 15.
      义人释义:⒈言行符合正义或道德标准的人。 《墨子·非命上》:“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东伐 紂 , 伯夷 、 叔齐 叩马而諫……左右欲兵之。 太公 曰:‘此义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篤始终於寒暑,虽危亡而不猜者,义人也。”⒉秦 汉 时加给西南一种少数民族的称谓。《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板楯蛮夷》:“ 板楯 七姓,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復为义人。”按 秦昭王 时有白虎为害,后为 板楯 人射杀,遂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参阅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 16.
      义米释义:⒈东汉 末天师道首领 张鲁 于 初平 二年(公元191年)率徒众攻取 汉中,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足。 参见“义舍”。⒉晋武帝 时规定边远的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名为“义米”。见《晋书·食货志》。⒊谓备荒救灾之米。《宋史·理宗纪四》:“湖北 诸郡,去年旱潦饥疫,令 江陵、常、澧、岳、寿 诸州,发义仓米振糶。”《宋史·食货志上》:“诸路已糶义米价钱,州郡以低价抑令上户补糴,正税逃阁,义米用亏。”
    • 17.
      义赋释义:东汉 时少数民族所纳的一种贡赋。
    • 18.
      乌孙释义:⒈古代西域国名。地在今伊犁河谷。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⒉古亦泛指侵扰汉族王朝疆土的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⒊复姓。
    • 19.
      乌孜别克族释义: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新疆。
    • 20.
      乌撒释义: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在今 云南省。

少数民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戎释义: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
    • 2.
      三月三释义: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三月初三。内容不尽相同。壮族又称“歌仙节”,在这一天赶歌圩,举办歌会。侗族又称“花炮节”,以抢花炮、斗牛最具特色。在黎族,为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的节日。
    • 3.
      三猛释义:旧时 云南 境内三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合称。
    • 4.
      三襄夷释义:汉 时 蜀 郡少数民族之一种。 《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延熹 二年,蜀郡 三襄夷 寇 蚕陵,杀长吏。”
    • 5.
      下番释义:⒈谓在酒楼中当值陪侍酒客的官妓。⒉指偏远的少数民族。对上国而言。⒊犹下班。
    • 6.
      不阑带释义:织有花纹的带子。 南方少数民族妇女惯用以束发。
    • 7.
      丑裔释义:古代对少数民族或其所居地区的蔑称。
    • 8.
      东女释义:我国少数民族古国名。在今 四川、青海 和 西藏 部分地区。
    • 9.
      东索释义:古代对 东北 少数民族的蔑称。
    • 10.
      东羌释义: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 11.
      东胡释义:古时中国东北 的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后活动在燕国东北。秦汉时为匈 奴击败。以后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 12.
      东鞮释义: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 13.
      丢包释义:⒈旧时江湖上的一种诈骗术。诈骗者远远看见有人来,故意把一个包裹抛在路上,然后躲起来,若有人拾取,就装做寻找失物,说包内有珍宝,对拾者恐吓勒索,拾者只好给钱了事。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调白》:“盗之多以大也,自响马老瓜以至丢包、鼠窃,名目多端。”⒉小偷或流氓突然抢夺别人的手提包或其他值钱的东西,然后立即逃跑,也叫“丢包”。端木蕻良《义卖》:“人要骚,马要骄,要倒霉的快丢包!”⒊傣 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常在新年时聚集于旷场或草地上,用荞壳装在枕形的布袋里,互相投抛为戏,谓之“丢包”。《云南民族文学资料·
    • 14.
      串夷释义:即 混夷,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名。
    • 15.
      义人释义:⒈言行符合正义或道德标准的人。 《墨子·非命上》:“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东伐 紂 , 伯夷 、 叔齐 叩马而諫……左右欲兵之。 太公 曰:‘此义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篤始终於寒暑,虽危亡而不猜者,义人也。”⒉秦 汉 时加给西南一种少数民族的称谓。《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板楯蛮夷》:“ 板楯 七姓,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復为义人。”按 秦昭王 时有白虎为害,后为 板楯 人射杀,遂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参阅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 16.
      义米释义:⒈东汉 末天师道首领 张鲁 于 初平 二年(公元191年)率徒众攻取 汉中,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足。 参见“义舍”。⒉晋武帝 时规定边远的少数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名为“义米”。见《晋书·食货志》。⒊谓备荒救灾之米。《宋史·理宗纪四》:“湖北 诸郡,去年旱潦饥疫,令 江陵、常、澧、岳、寿 诸州,发义仓米振糶。”《宋史·食货志上》:“诸路已糶义米价钱,州郡以低价抑令上户补糴,正税逃阁,义米用亏。”
    • 17.
      义赋释义:东汉 时少数民族所纳的一种贡赋。
    • 18.
      乌孙释义:⒈古代西域国名。地在今伊犁河谷。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⒉古亦泛指侵扰汉族王朝疆土的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⒊复姓。
    • 19.
      乌孜别克族释义: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新疆。
    • 20.
      乌撒释义: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在今 云南省。

少数民族造句

1.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

2.长征队伍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指战员入乡随俗,处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受到热烈的欢迎。

3.长征时,刘伯承用歃血为盟的办法,和少数民族约定各不相犯,使红军胜利的前进。

4.红军长征时途经凉山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结下了深情厚意。

5.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施行霸道,穷兵黩武,奴役边陲的少数民族

6.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首先要随乡入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7.他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学习蜡染技术。

8.少数民族的文化宝藏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9.相比其他美国少数民族美国黑人迟迟不能翻身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外貌和白人差异巨大。

10.汉族这么多人,容易看不起少数民族,不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所以必须严格地反对大汉族主义。

11.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

12.对其他少数民族,他采取恩威并施、宽猛相济的政策。

13.舞台上这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是少数民族的歌手。

少数民族是什么意思 少数民族读音 怎么读 少数民族,拼音是shǎo shù mín zú,少数民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少数民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