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声 [jǔ shēng]
1. 放声。
举声 引证解释
⒈ 放声。
引《东观汉记·东海恭王彊传》:“彊 薨, 明帝 发 鲁 相所上檄,下床伏地,举声尽哀。”
举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号释义:⒈一声号哭。 《晋书·阮籍传》:“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棊,对者求止,籍 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⒉一种勋号或名号。三国 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紱,駙马奉车,趣得一号……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⒊一个号令。《朱子语类》卷二一:“若不敬,则欲不可得。如出一令,发一号,自家把不当事忘了,便是不信。”⒋又称。《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 费禕 副贰”裴松之 注引 晋 常璩《华阳国志》:“时 蜀 人以 诸葛亮、蒋琬
- 2.
三曲释义:⒈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⒉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⒊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 3.
哭临释义:⒈帝后死丧,集众定时举哀叫哭临。 《史记·孝文本纪》:“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后汉书·礼仪志下》:“登遐,皇后詔三公典丧事……百官哭临殿下。”《宋史·礼志二六》:“真宗 章献明肃皇后 刘氏,明道 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崩于 宝慈殿,迁坐于 皇仪殿。三十日,宣遗誥,羣臣哭临,见帝于殿之东厢奉慰。”《痛史》第六回:“一众百官礼成之后,便请哭临。哭临过了,方才出来颁发哀詔。”⒉泛称人死后集众举哀或至灵前吊祭。《三国志·魏志·孙礼传》:“礼 为死事者设
- 4.
抗厉释义:⒈高尚严正。 《东观汉记·逢萌传》:“少有大节,志意抗厉。”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抗厉之人,不能迴挠。”清 周亮工《盛此公哭金冶王》诗:“其人抗厉希古,不可一世。”⒉声音高亢,容色严厉。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上:“卫公 始困於贫贱,因过 华山庙,诉於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异之。”《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于谨 ﹞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胡三省 注:“抗厉,举声高亢且正色严厉也。”⒊振奋。《后汉书·窦融传》:“今 关 东盗贼已定,大兵今当悉西,将军其抗厉威武,以应期会。”
- 5.
空宫释义:深宫;冷宫。《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典门户奉宿卫之臣执干戈守空宫,公卿百寮不知陛下所在,积数年矣。”唐 王维《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 头奏管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