氍毹 [qú shū]
1. 毛织的布或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故此“氍毹”或“红氍毹”常借指舞台。
例厅正面屏开孔雀,地匝氍毹,都是锦绣桌帏,妆花椅甸。——《金瓶梅词话》
英[woollen blanket;]
氍毹 引证解释
⒈ 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
引《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三辅黄图·未央宫》:“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规地以 罽宾 氍毹。”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
⒉ 旧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因用以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
引清 张岱 《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 唐明皇 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鞋袜》:“使登歌舞之氍毹,则为走盘之珠。”
徐迟 《牡丹》:“﹝ 董瑶阶 ﹞到了红氍毹上,声嗓清脆,姿容秀丽,身轻如叶,举步若飞。”
国语词典
氍毹 [qú shū]
⒈ 毛织的地毯。
引汉·无名氏〈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清·陈维崧〈沁园春·四十诸生〉词:「氍毹暖,趁铜街似水,赓和无题。」
氍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小部释义:⒈指 唐 代宫廷中的少年歌舞乐队。唐 袁郊《甘泽谣·许云封》:“值梨园法部置小部音声,凡三十餘人,皆十五以下。”元 张昱《唐天宝宫词》:“小部梨园出教坊,曲名新赐《荔枝香》。”⒉泛指梨园、教坊演剧奏曲。清 王士禛《秦淮杂诗》之八:“新歌细字写冰紈,小部君王带笑看。”《桐桥倚棹录·舟楫》引 清 徐映玉 诗:“春昼画船相次泊,氍毹小部拂云和。”⒊小部落。《辽史·文学传上·萧韩家奴》:“使彼小部抗衡大国,万一有败,损威岂浅?”
- 2.
散畅释义:舒畅。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八:“轻步衰草上,如天然的氍毹,心神散畅,都市心绪到此也不由得不自然化了。”
- 3.
氍毹释义:毛织的地毯。古代演戏地上多铺地毯,所以又用“氍毹”代指舞台。毹(shū)。
- 4.
氍毺释义:见“氍毹”。
- 5.
陶真释义:流行于 宋 代的一种说唱伎艺,用鼓伴奏。从 元 明 以至 清 代,民间还在演唱,但已改用琵琶伴奏。它以演唱小说、历史故事为主。一般认为是弹词的前身。本作“淘真”。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杭州 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説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説 宋 时事,盖 汴京 遗俗也。”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说稗·文武解元》:“直省并礼部,皆许文武互试,中式者虽寥寥,然 孙少司马 外,尚有其人。徐本仙,胡瑨 是也。胡 乡试当在壬戌以前,自停止迄今,已百四十年,人遂不知有此旧例。氍毹弄弦索
- 6.
霿淞释义:同“雾淞”。宋 曾巩《冬夜即事》诗:“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门霿淞寒。”一本作“雾淞”。参见“雾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