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会释义:⒈一次集合;一次会聚。《左传·僖公十九年》:“今一会而谑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景德传灯录·拘那舍末尼佛》:“説法一会,度人三万。”⒉特指一次宴会。《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郭子仪 入朝,上命 元载、王縉、鱼朝恩 等互置酒於其第,一会之费至十万緡。”⒊会见一次。《后汉书·郭太传》:“妇谓姑曰:‘今当见弃,方与 黄氏 长辞,乞一会亲属,以展离诀之情。’”唐 薛宜僚《别青州妓段东美》诗:“经年邮驛许安栖,一会他乡别恨迷。”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秋鸿 来,言 仲仙 昨日偕姐
- 2.
七子八壻释义:唐 郭子仪 有子八人,壻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壻”形容子、婿众多。明 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我家中又没有七子八壻,只有一個孩兒,如何去得?”明 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你怎説這話?如今去赴選的,家中都有七子八壻麽?”
- 3.
二十四考中书令释义:唐 郭子仪 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 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义山 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 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 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富郑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 4.
僭赏释义:谓无功受赏或赏过其功。 唐 韩愈《争臣论》:“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鯾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諫如流之美。”《旧唐书·郭子仪传》:“况久经兵乱,僭赏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数四,朱紫同色,清浊不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执中 再入相,未及二年,变祖宗大乐,堕朝廷典故,缘葬事除宰相,除翰林学士,除观察使,其餘僭赏,不可悉纪。”
- 5.
八子七婿释义:形容福寿得全,人丁旺盛且各个高官厚禄。语出《新唐书·卷一三七·郭子仪传》:“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诸孙数十,不能尽识。”
- 6.
冯陵释义:⒈亦作“冯凌”。进迫;侵陵。《左传·襄公八年》:“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於时 宋 兵冯陵,旗鼓侵逼。”《新唐书·郭子仪传》:“比 吐蕃 冯陵而不能抗者,臣能言其略。”《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楚 自 若敖 蚡冒 以来,世修其政,冯陵 江 汉,积岁年。”清 李渔《奈何天·攒羊》:“敌势冯凌,那杀气漫天説也惊。”清 夏燮《中西纪事·天津新议续议》:“今以数万里外不宾之荒服,一旦冯陵中夏,竟使爝火争明,十日并生。”⒉凌驾,超越。宋 沉遘《代人奏请更定科场约束状》:“剽薄后
- 7.
创病释义:伤病。亦谓伤病者。旧题 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 振臂一呼,创病皆起。”宋 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如此则虽驍雄而必弊,顾创病以何长。”
- 8.
功缌释义:古丧礼中大功、小功和缌麻三种丧服的通称。 宋 谢采伯《密斋笔记》卷四:“每遇功緦之戚,輒茹素一月,皆可以风厉薄俗。”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郭子仪 三十年无緦麻服,人或疑其不然。安厚卿 枢密逾二纪无功緦之戚,乃近岁事也。”
- 9.
勋伐释义:亦作“勛伐”。《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太史公 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閲。’”因以“勋伐”通称功绩。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凡所谓志人者,不必在乎禄位,不必显乎勛伐也。”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第宅》:“中书令 郭子仪 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清 恽敬《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古者铭庙之辞,多纪勋伐。”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五章:“而 百麟(张百麟)更树勛伐於外,以收民望。”
- 10.
卜年释义:占卜预测统治国家的年数。亦指国运之年数。《左传·宣公三年》:“成王 定鼎于 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晋 刘琨《劝进表》:“三叶重光,四圣继轨。惠泽侔于 有虞,卜年过于 周氏。”《旧唐书·郭子仪传》:“中兴之功,旬月可冀,卜年之期,永永无极矣。”参见“卜世”。
- 11.
天可汗释义:唐 代西北各族君长对 唐太宗 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 太宗 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 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 太宗 亦沿用此称。唐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文皇 南面坐,夷狄千羣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 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宋 王溥《唐会要·杂录》:“贞观 四年,诸蕃君长诣闕,请 太宗 为 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璽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 天可汗。”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新唐书·郭子仪传》:“﹝ 口紇 ﹞惊曰:‘令公 存乎?怀恩 言天可汗弃天下
- 12.
家国释义:家与国。亦指国家。《逸周书·皇门》:“是人斯乃谗贼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国。”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自是后,顷公 恐惧,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寧。”《魏书·司马昱传》:“超 父 愔 为 会稽 太守,超 假还东,昱 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十一月,广平王 俶、郭子仪 来自 东京,上劳 子仪 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明 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老师以家国之事託之於不肖也,天下亦莫不闻。
- 13.
寰瀛释义:⒈天下;全世界。 晋 崔棁《晋朝飨乐章·三举酒》:“朝野无事,寰瀛大康。”唐 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翫月》诗:“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宋 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於是露刃者胆丧,控弦者骨惊,谓令公尚临於金甲,想可汗未厌於寰瀛,顿释前憾,来寻旧盟。”严复《原强》:“达尔文 者,英 之讲动植之学者也。承其家学,少之时,周歷寰瀛。”⒉指疆域。唐 司马札《古边卒思归》诗:“汉武 在深殿,唯思廓寰瀛。”⒊犹尘世。唐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无妨隐朝市,不必谢寰瀛。”五代 齐己《送白
- 14.
常法释义:⒈固定的法律、制度。《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大傅 阳子 与大师 贾佗,使行诸 晋国,以为常法。”《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飢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魏书·刑罚志》:“诸在议请之外,可悉依常法。”⒉通例;通常的原则。宋 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岂非事方急则宜有异谋,军既孤则难拘常法。”章炳麟《文学说例》:“是皆取声类相同,而义则大异,其名实譌变,不可以故训常法限之也。”⒊谓长久之计。《醒世恒言·大
- 15.
廿四考中书释义:指 唐 郭子仪。
- 16.
打金枝释义:戏曲传统剧目。叙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寿辰,众子婿前来拜寿。三子郭暧之妻升平公主自恃尊贵不至,郭暧回府怒打公主。公主向唐皇哭诉,郭子仪也绑子上殿请罪,唐皇反劝解小夫妻和好。许多剧种有此剧目,或名《满床笏》、《福寿山》等。
- 17.
明信释义:⒈犹言诚心敬意。《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南朝 陈 徐陵《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国家体兹明信,有同皎日。”宋 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惟有明信,乃成茂勋。”⒉犹确信。《后汉书·李法传》:“上疏以为朝焉苛碎……又讥史官记事不实,后世有识,寻功计德,必不明信。”⒊贤明而诚笃。唐 柳宗元《送元暠师序》:“中山 刘禹锡,明信人也。”⒋信物。清 沉起凤《谐铎·鬼婿》:“妾有玉珮一枚,持献萱堂,以作明信。”
- 18.
昭告释义:明白地告知。 《左传·成公十三年》:“昭告昊天上帝、秦 三公、楚 三王。”唐 赵璘《因话录》卷一:“﹝ 郭子仪 ﹞谨遣上都进奏院官 傅涛,敢昭告於 贞懿皇后 行宫。”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诗:“野火却烧起来了!它用红色的火焰昭告世人。”
- 19.
末减释义:亦作“末减”。谓从轻论罪或减刑。《左传·昭公十四年》:“﹝ 叔向 ﹞三数 叔鱼 之恶,不为末减。”杜预 注:“末,薄也;减,轻也。”宋 陆游《南唐书·后主纪》:“论决死刑,多从末减。”明 屠隆《綵毫记·远谪夜郎》:“姑念此词作在庶人(永王 李璘)逆节未露之先,子仪(郭子仪)復力为伸救,得从末减,免其反罪,长流 夜郎。”清 侯方域《西施亡吴辩》:“夫吾之为 西施 辩者,非果谓女戎可与於末减也。盖欲推其致亡之繇,而断之於穷师黷武,以为后世鉴戒也。”鲁迅《集外集·我来说“持中”的真相》:“于是 玄同 即应根据精
- 20.
李郭释义:⒈东汉李膺与郭泰的并称。按,郭泰,《后汉书》作者范晔避父讳改作郭太。⒉唐代名将李光弼与郭子仪的并称。